本报记者 张丹
她,十几年如一日,对卧病在床的丈夫不离不弃;她,孝老爱亲,用点滴行为诠释着人间大爱;她,吃苦受累从无怨言,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她,就是在咸阳陕广社区被人们称为“杨家好儿媳”的高红。
初见高红,她的脸上总带着乐观笑容,因出血偏瘫而不能出门的老公公、因脑梗而瘫痪在床的婆婆,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爱人……这些命运强加给她的痛楚并不曾将她击倒。
笑对生命里的苦难
年届不惑的高红,曾经拥有一个温馨的三代同堂之家,公公婆婆待她如亲生闺女,丈夫与她相敬如宾,孩子乖巧活泼。虽然由于企业改制失去工作,但乐观积极的她很快找到了一份当月嫂的工作。
可2002年元月的一天,高红的老公公突发脑出血住院,从此后她经受着生活带给她的一连串痛苦:当年8月,婆婆突患脑梗,住院二十多天,刚出院没几天,婆婆在家又摔了一跤,把股骨头摔裂了,之后就一直瘫痪在床;2007年,高红的爱人罹患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再工作,只能在家静养。从此,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仅靠公公不到2000元的养老金,维持着三个病人的生活和医疗费用。有时入不敷出了,她就到小区附近的餐馆,帮着洗碗,挣些钱贴补家用。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高红却一直坚持着,喂饭、翻身、擦洗、接大小便……这一照顾,就是十几年。虽然家境困难,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笑对一切困苦,朴实坚韧、善良和蔼。说起这些年受的苦,她只说了句,“孝顺父母,孝敬公婆是做儿女的本分,和睦家庭、教育好孩子,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本分。”
生活重担一肩挑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即便说到这些年受的苦,她也是面带笑容,唯有说到婆婆瘫痪遭的罪,她潸然泪下。自从2002年婆婆接连两次脑梗,她就没再睡过一个踏实觉。为了方便照顾,她就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夜间每两个小时为老人接一次尿,帮着老人翻身子。她听说多接触外界对脑梗病人好,每天两次将100多斤的婆婆抱到外面晒太阳,连背带抱,多少次险些两人一起摔倒,高红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坚持了十几年。
婆婆因为脑梗,大小便失禁,邻居们建议她给老人用尿不湿,收拾起来也方便。但老人用着不舒服,她就让老人大小便在床上,每天换洗床单被罩。用她的话说,“咱麻烦点没什么,得让老人舒坦,瘫在床上已经够苦了!”在高红的照料下,直到今年7月23日婆婆去世,老人的身上没有生过一块褥疮。
婆婆过世后,高红一直自责没有把老人照顾的更好,于是她将全部的心血放在了老公公和丈夫身上。自2002年元月,老公公突发脑出血,经过她细致耐心的照顾,老人很快就出院了,从此高红也养成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习惯,只要公公从床上坐起来,哪怕是床板发出一点响动,她就马上出现在老人身旁,嘘寒问暖,从不懈怠。对待丈夫,她精心护理,除了每天帮着穿衣服,喂饭之外,总尽可能的帮着他活动身体,如今,在高红的照料下,公公的行动可以基本自理,丈夫的病情也没有再加重。对高红而言,亲人们在康复的路上每迈进一小步,都是她的幸福。
公婆的贴心小棉袄
高红说从进夫家门的那天起,她就把公公婆婆当做自己的父母来对待,多年来,虽说是媳妇,但对两位老人比亲闺女还亲。
她总是竭尽所能为久卧病床的公公婆婆送去温馨和舒适,让他们能尽情地安享晚年。虽然物质上的照顾是有限的,可是精神上的慰藉却是无法用金钱和言语来比拟的。每年,公公婆婆的生日,她熟记于心,都会精心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送上真挚的祝福,为公公婆婆烹制一道健康、可口的美味大餐,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每当天气突变时,高红都会及时提醒公公婆婆添加衣服,并为两个老人添置了羽绒服,让他们倍感温暖。当老人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她总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问寒问暖,端水递药;公公婆婆需要多休息,她就时常嘱咐他们要早睡,保证良好的睡眠时间,并且为老人购买有助睡眠休息的健康枕。
公公婆婆住院,她跑上跑下,挂号,交费,给老人喂饭,服侍老人上厕所。那段时间,她不停往返于医院、单位和家,既要照顾好住院的老人,又要照顾好家里的老人,还要给孩子做饭,料理家务。为了让丈夫放心,她做出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她还常常教育女儿:“谁都有老的时候,孝敬老人是做儿女的本分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熊伟申孝斌记者李琼燕)今年以来咸阳市采取调控总量、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等措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员发展的活力与质量。在实行党员发展总量调控方面,年初该市制定下发了今年发展计...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