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周礼文化的发源地,历史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延续。
从“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到奉献纺织的赵梦桃,从2014年全国“最美家庭”的呼秀珍,到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肖荣丽,从“中国好人”的张书平,到“陕西好人”赵银凤、金和清,再到“渭城好人”的许信霞、李西平等10名模范典型……
群星耀眼,温暖四方,良田沃土,好人土壤。多年以来,渭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这正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建设基础所在。
文明之花的盛开,必有适合的环境,文明之行的感染,必有航标的指示和传递的力量。
该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从全区抽调业务骨干组建12个职能工作组,同时,制定出台《文明城区创建五年规划(2010-2015)》,明确“五大文明、十大行动”创建目标任务,确立“三步走”的阶段要求,制定印发《渭城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渭城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及任务分工》,形成了科学的创建工作思路和覆
盖职能部门、镇办、社区的创建责任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五定五落实”工作机制,推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的“五定”制度,树立创建工作干在平时的导向。
据了解,渭城在线、渭城文明网、创建网、微博微信等新型宣传媒体推送展示公益广告,点击阅读量达50多万人次,转发互动超过40万人次。形成了东风路、抗战路、渭阳东路等6条公益广告示范街,评出各类先进模范25名,开展巡讲130多场次……生动教材,挖掘模范,放大微小,这些身边的号召以及温暖,激发的是一种真善美的追求,点燃的是正能量的感召。
社区是一家,文明一大家。
去年以来,昌源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三普社区推行“爱心小屋”活动,通过爱心卡、捐资助学、慈善事业活动播撒爱心种子,目前46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已经建成,全区社区志愿者达35000多人,涌现出了东风路社区“一刻钟”服务、联盟一路红白理事服务、渭城“银凤爱心服务队”和渭城曙光救援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具有渭城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了秦咸阳宫遗址、周陵文管所、汉阳陵及市博物馆、西藏主权归属与人权展馆、吴运铎事迹馆、赵梦桃事迹馆、渭城环保教育基地等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个环境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爱国情操,先后涌
现出30多名“渭城最美孝心少年”和“文明好少年”,有6人入围省市评选。
深入开展以“美丽型、服务型、平安型、健康型、文化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社区创建活动,把“五型”社区建设纳入到17个文明社区管理工作当中,以“五型”社区建设促创建、以创建工作落实“五型”社区建设。先后打造了以群众文体活动为亮点的三普社区、以楼门文化为特色的昌源社区和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特点的滨河社区三个示范点,投入80万元建设了华星、昌源、金旭路等8个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示范电子阅览室,并配置了10万元的阅览设备。
结合城乡容貌大提升活动,加强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建设。今年以来,共组织农技专家、技术骨干开展科普惠农宣传培训活动10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0人次,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农民文体活动30场次,投资100多万元为农村配置各种乐器和体育健身器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底张办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定期开展培训班。岩村的篮球、底张的锣鼓、眭村的秦腔、孙家的水鼓、布里的舞蹈,“自有品牌”已经走出底张。渭阳办开展“文明用语、文明服务、文明形象”进机关活动,着力解决“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脸难看”的机关“四难”问题……
以感召的力量传递温暖,以文明的脚步开创未来。一个个盆景带来风景的美丽,一个好人照亮一片,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市,正是这样的环境诠释出渭城精神文明的生动注解。(B)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高峰)2月13日,喀什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勇率市政府考察团一行来咸阳市,考察渭河治理工作。副市长刘新余一同考察。喀什市考察团一行先后深入咸阳湖管理处和渭河渭城区段,详细考察渭河咸...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