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来军记者任荣王丹亚魏彤)昨日,中国科学院“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揭牌暨关中盆地地热科学开发利用座谈会在咸阳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咸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俊锋,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总会计师高小茗,中国科学院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为示范基地揭牌。
“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由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石化践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进行了研讨。汪集旸院士认为,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各方合作打造地热开发“咸阳模式”,创建继雄县之后中国第二个“无烟城”,推进“一带一路”地热发展。陈俊锋副市长希望借助科研示范基地的成立,实现咸阳地热资源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支持基地和绿源公司的发展,加强地热宣传普及推广力度,共同推动咸阳地热事业再上新台阶。
记者了解到,中国石化已在全国建成地热供暖能力约23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常规地热资源供暖面积的30%,年实现可替代标煤3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
据悉,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地热能的能源利用系数最高,可高达73%。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地热资源总量达3.23×1018千卡,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陕西全省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据初步测算,仅1口地热井用于冬季供暖和梯级利用,平均年可节约用煤3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7500吨,减排二氧化硫30多吨,减少灰渣900余吨,节约环境治理费用20余万元。
新闻推荐
“穿上这厚厚的棉衣,冬天扫地就不冷了!”近日,在咸阳秦都区马庄街道工作的环卫工人索彩侠领到免费棉衣后高兴地说。针对连日来气温骤降,室外作业寒冷的现状,马庄街道积极筹措资金,为辖区30余名环卫工人...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