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璐
被蚊子叮咬会感染乙脑病毒?被螨虫叮咬会引发出血热?吃老鼠啃过的食物会发烧呕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完全有可能!
8月初,省卫计委召集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诊疗、卫生检疫等领域专家,就2016年夏秋季节公共卫生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今年需重点关注的夏秋季节公共卫生风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和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三种疾病都具有起病急、传染性或聚集性发病的风险。因此做好预防远优于病后治疗。
预防乙脑主要通过防蚊灭蚊和疫苗接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传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传播快、容易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高发,潜伏期一般10—14天。”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刘军礼说。
乙脑主要通过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传播,当蚊子叮咬了患有乙脑的动物后就会感染乙脑病毒,而人被携带了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就有可能感染乙脑。在动物中,猪的感染率最高,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人群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和幼儿。典型表现为发热、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刘军礼介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最有效方法。咸阳市目前应用的乙脑疫苗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其接种程序是8月龄时接种第一针,两岁时接种第二针。”
科学防蚊灭蚊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尤其要注意加强对8月龄内的、还未到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幼儿的防护。及时清理积水和杂物,消除蚊虫孳生地,通过开展药物灭蚊,蚊帐防蚊、蚊香驱蚊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减少人群感染机会。
另外,目前,医学上还没有专门治疗乙脑的有效药物。如果自己家人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倦怠及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要杜绝鼠类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发病高发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潜伏期一般为1—2周,主要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野外鼠类,一些家畜如家猫、家狗等也可携带病毒。”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医师罗文瑞说。人群普遍易感,接触传染源机会越多发病可能性越大,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表现有发热(体温39—40摄氏度)、“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以及眼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关键是要杜绝鼠类传染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食品卫生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剩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一旦出现发病急骤的发冷发热“三红”“三痛”症状,以及结膜充血水肿或出血,应警惕是否为流行性出血热,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罗文瑞提醒。
避免食物中毒做到“三不吃”
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段,因为进食被细菌、真菌、生物性毒物和化学性毒物污染或本身有毒的食物引起的急性疾病,时有发生。
生活中,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最为常见,主要由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肉禽蛋类食品引起;粮食受潮过期可能造成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比如误食长霉的花生导致黄曲霉素中毒;进食水产肉食要注意避免动物性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比如河豚,掺有猪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的肉馅;购买食用不认识的野蘑菇或者野菜也容易引起植物性毒物导致的食物中毒。
“避免食物中毒,要做到注意卫生,勤洗手;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物,谨慎购买散装半成品;食物低温保存,生熟分开,及时清理冰箱;妥善保管农药等有毒物品,要与食物分开放置等。”市疾控中心宣教科科长李道兵说,与此同时,要切记“三不吃”原则:不吃隔夜变味剩饭,剩饭吃前要热透;不吃腌菜咸肉;不吃不熟悉的野菜蘑菇和野生动物。(G)(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李佳)昨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来渭南市作巡回报告。渭南市400多名卫生计生系统工作人员聆听了榜样的感人事迹。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成员分别联系工作和生活实际,深情讲述...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