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中的(天禄)独角兽
顺陵位于渭城区底张陈家村,是武则天之母杨氏(579-670)的陵墓,唐高宗咸亨元年九月,杨氏死后,武则天依王妃礼规将她葬在这里,后来,武则天思念自己的母亲,为母亲改建陵墓,一千多年来,顺陵享受着帝王陵墓的礼制,其规模宏大,石雕雄伟,气势恢宏,让历代皇家外戚望尘莫及。时光流逝,虽然曾经辉煌的顺陵陵墓建筑群已经湮没在农田中,但那一座座石刻依然忠实地守候在陵前,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传说。
顺陵陵园现存大小动物、人物圆雕以及零星华表石座残件。这些石雕走兽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在顺陵的残件中,一通名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无疑历史价值最高。文献记载:顺陵陵园中原有两通石碑,一通是咸亨元年九月埋葬杨氏时“官为立碑”,由唐高宗亲自撰写碑文,后不知此碑散于何处。还有一通《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这通石碑在顺陵陵园中矗立了854年,长安二年(702)由武则天亲自筹划为母亲制立,碑身高约6米,宽3.2米,刻文四五千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20米左右,超过了乾陵高宗《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然而,可惜的是这通“顺陵碑”毁于明嘉靖乙卯(1555)年关中大地震,残碑现于渭河河堤。
那么顺陵碑有哪些历史价值呢?顺陵文管所副所长李小勇介绍说:“首先,顺陵碑铭由武三思撰写,相王李旦书丹,骈文格式,辞藻华丽,碑文对于杨氏世系、历代奉职、官爵、尊享及杨氏本人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则天与杨氏母女之间的亲情。其次,顺陵石碑中还用了武则天所造的绝大部分新字。这些字的造字时间大约在永昌元年(689)至载初元年(690),由武则天授意或亲拟。武则天所颁布的新字,这些字颁布后,没有被使用,但唯一的‘曌\’字作为武则天的名字被保留下来和使用到现在。第三,碑文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缺漏,更重要的是碑文是对武则天‘无字碑\’的重要补充,碑文当时由武则天授意并审定,除了写她母亲杨氏的一生,或多或少地也记载了武则天的身世、信仰以及人生坎坷的经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时至今日,虽然“顺陵碑”毁于关中大地震,我们也难以目睹其昔日的风采,但可以通过咸阳博物馆中的几块残碑,来想象其当年的雄伟。那么毁掉的顺陵碑是如何被发现在渭河河堤上的呢?相传大地震后,咸阳的知县重修堤堰,由于当时修河堤用料多来自秦岭,价格比较高,老百姓为了挣点钱,用车辆顺路将顺陵残碑作为石料运到渭河边。就这样,将震塌的顺陵碑块填了河堤。也有民间传说记载:一位秀才为了讨好县令,向县令提议将咸阳原上帝王陵墓及富户人家祖坟上的石碑通通用于填河堤。县令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于震塌的顺陵残碑无人管理,于是便被运往河堤,作为石料,修了渭河河堤。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清代之后,人们无意中从渭河堤上发现了几块顺陵残碑。可见顺陵碑被震毁后,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残碑的复现,才引起了轰动,当时的文献记载:“西安碑贾南来辄询新拓,未得一鳞片甲”。特别是渭河岸崩塌,现出三块残碑后,人们不仅关心起了残碑,而且想弄清是谁把残碑修了河堤。如此看来,顺陵残碑的确被用于修了河堤,但究竟是谁把石碑运到岸边的,恐怕这将成为千古之谜。 (B)(13)
新闻推荐
4月17日,咸阳彩虹中学高三年级开展“趣味运动会”,旨在加强锻炼,放松身心,增进团结,激发斗志。趣味运动会项目兼顾了趣味性与合作精神,有“滚轮胎迎面接力”、“抱球迎面接力”、“集...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