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师傅写建议书送到本报记本报记者代泽均摄
昨天,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推出的“我的家乡我的河”守护母亲河活动——2017江河卫士创投大赛报名结束,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七旬老人建议岸边插柳
额头的汗珠滴下来,手里的一页纸张递到记者面前。昨天上午,70岁退休工人钱富强,专程来到本报,讲述自己的护河建议。
钱富强建议,在沿河两岸广栽柳树,栽柳树成本低、易成活。
老家在蓝田的他回忆道,家门口有条河叫白马河,小时候自己常在河边玩耍、放羊、割草,亲眼看见父辈们利用此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柳树早已成荫,既防护了土地,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加强教育沿岸群众和游客,不要乱倒垃圾,从源头治理污染。
在他看来,保护母亲河,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年龄大小。“我之前就有插柳治洪治污的想法,看到三秦都市报最近推出的报道后,我特别开心,终于找到可以诉说想法的地方了!”钱富强说。
咸阳市民发传真 护河人人有责
“我不太会用网络,我把建议发成传真可以吗?”家住咸阳市的崔健先生说,很怀念儿时河边的鸟语花香。
记者在其发来的传真纸上看到,他提出要增加河流的水量,从降低地表温度、增加地表湿度等说起,要保证有充足的水资源。
同时,要减少污染,从源头处做起。“经常在渭河边走,看到水量有时大有时小,经常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也有很多好心人去河边捡垃圾!”崔健说,保护母亲河,是每个人的责任。
24岁读者建议用水体增氧技术
24岁郭浩杰,利用业余时间,手写了方案。在他看来,需要技术手段,比如水体增氧技术等;需要政府、企业、民众多方治理,创新机制,才可以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他说,要全方位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水体增氧技术,是改善城市河流湖泊水质的有效措施,实行能供电的水体增氧系统,形成水体修复、富营养化、生物浮床等发展模式。
首席记者姬娜
实习生方瑞江 徐洁 侯佳明
新闻推荐
阳光讯(马欣波记者张文平)近日,陕中二附院儿保科矮小门诊接待了一位特别的小患者。俊俊今年10岁半了,身高1米29,比同班的男同学矮了一大截。据了解,孩子出生时体重只有5斤6两,从小就比同龄的小朋友瘦小...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