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萍
很多人活在别人认知的世界里,他们既希望别人知晓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但站的角度以及经历不同,感受就不同,在以自我生活为圆心的世界里,这种矛盾的心理,成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一道难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个人理由,一天到晚忧心忡忡或者痛苦难耐。
其实从广泛的角度上去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受和痛苦。但是从每个人的个人角度上来看,往往都看不到别人的难受和痛苦,而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难受和痛苦中。比如在夫妻关系方面,夫妻双方都只是觉得自己痛苦,而体会不到对方的痛苦;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当中,各自也都在体会着自己的痛苦,而觉察不到对方其实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在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处于这些关系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期望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痛苦,希望对方为自己的痛苦做些什么,甚至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每当到了这个时候矛盾和冲突都会随之而发生,结果就是让人都变得更加痛苦。”省慈善协会心理咨询师援助中心主任、咸阳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吕建锌解析。
那么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先贤哲人们,似乎一直都在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但截至目前,也只是各想各的事、各说各的理,并不能拿出一个一统天下的道理或者学说。“这个也一点也不奇怪。”
吕建锌说,因为一般来讲,无论是再大智大慧的人,都逃脱不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和思维去诠释他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即便他可能有比别人多一些的知识和思考,但这个出发点终究是不能突破的。
那么从心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象,对生活究竟是什么可能也会有一种解读。
一些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的形成,既有一部分先天遗传的特性,也会有更多后天通过观察、通过学习、通过模仿而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架构。于是每个人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构和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和评价,自然而然都会有所不同。
即便是在每个社会历史时期,对大的社会环境进行适应而需要有一些“理性”和“客观”,但前面所说的属于自己特点的那“一部分”也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因此也就有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说法。
那么,是不是一些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习性、情绪就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了?貌似也不是这样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实我们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吕建锌解释,这句话流传很广,并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我们从这句话的结构里面,看到“知我者”“不知我者”,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是需要被“别人”知,或者不知。
“更简单一点说,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来获得存在感、获得力量。很多人并不是活在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上,而是活在‘别人是如何看我的’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上。”
所以很多心理学流派特别强调“社会关系”,强调“自我认知”。这里面其实就是在说,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每个人是否对自己有一个积极自信而肯定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态度。
就比如,在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当父母以爱为出发点,去教导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的时候,孩子的听或不听,不仅仅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甚至担心能否有所解决,同时也体现了“父母”这个角色是否会被孩子所承认和尊重。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的生气发怒,所隐含的情绪并不一定是单一的,而可能是复杂的、综合的;同样在夫妻关系中,双方的冲突和矛盾也不仅仅是生活当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也许还包含夫妻双方对丈夫或者妻子角色的理解和被尊重的需要。还有比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都可能还含有“被看到”“被认同”“被尊重”等等没有被我们清晰认识到的成分。
如果按照心理学这样一个方式去看,也许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情绪,可以从“自己是否在自己的人生中有重要的位置”“自己是否受到了别人的承认”“自己是否在掌握着人生和命运”等角度,我们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也许只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罢了。
再回到生活这个问题上,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遇到问题时首先看到自己内心需要的是什么、时刻觉察每件事发生的时候背景环境是什么样的、理性客观看待别人或外在的反应和评价,其实是他人的需要,那么也许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轻松些,也许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就会积极些。(G)(2)
新闻推荐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咸阳溢鑫消防器材有限公司被责令整改
消防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华商报讯(记者王斌)日前,咸阳市消防支队联合质监、工商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全市“生产、流通、使用...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