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子玺
疫苗风险误区
除牛痘疫苗是活疫苗外,其他大多是减活或灭活的疫苗。一般来说,灭活疫苗没有减活疫苗的免疫效率高,但减活疫苗对于抵抗力低下的人来说还是有引发疾病的风险,所以部分疫苗同时有减活和灭活两种,例如伤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20世纪70年代的乙肝疫苗是从血液里分离的,也叫血源性疫苗,因为带有没有纯化完全的血液,还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1979年,为对抗禽流感,美国约25%的人群接受了流感疫苗的接种。幸运的是流感没有爆发,不幸的是,约有百万分之1-9的人出现了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有人猜测是疫苗纯化问题,后来全国性的免疫计划也被取消。目前纯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由纯化问题带来的风险基本很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因重组技术在疫苗中开始得到应用,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就采取了基因工程技术,只合成带有抗原成分的病原体部分,不含有致病部分,也不含血液成分,不会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有效控制了非免疫效应以外的风险发生。目前全球在各国免疫计划中的疫苗均为制备方法十分成熟并具有长时间、大规模应用经验的疫苗,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正确使用基本不会出现疫苗效应之外的反应。在实际生活中,对接种疫苗有较多误区,有人说打了疫苗一定不得病,没有任何疫苗的免疫效果是100%,不同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一样,接种失败始终存在如个体原因、疫苗本身局限等。还有人说得病比打疫苗好。很多疾病都有严重的后果,如肺炎、脑炎、瘫痪,有些疾病会导致胎儿发生严重后果如先天性畸形、胎儿死亡等。实践证明,全人群接种率要在较高水平上才能阻断传播,如麻疹疫苗两剂接种率要95%才行。另外,虽然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接种前应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角风)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要提前如实告知医生实情并遵医嘱决定是否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他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宜接种,等恢复健康后再接种。
疫苗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后,有些注意事项也应牢记:一是接种疫苗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不出血时方可拿开棉签,不可揉搓接种部位。二是接种疫苗后不要马上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30分钟左右,如果出现高热和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请医生诊治。三是接种后要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触发其他疾病。四是接种疫苗的当天不要洗澡,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五是口服脊灰疫苗后半小时内不能进食任何温、热食物或饮品。六是接种疫苗后如果出现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烦躁现象,这些反应一般几天内会自动消失。但如果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就应该立刻去医院检查就诊。还有就是接种时要带好《儿童预防接种证》,这是接种疫苗的身份证明。接种前还要和医生提前沟通好,如果有什么禁忌症和慎用症,让医生准确及时知道,以确保接种者安全。疫苗接种正常反应在预防接种后,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对机体造成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如百白破疫苗接种后,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就是吸附制剂接种后常见的现象。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注意多休息即可。但如症状加重,就要及时就医。
总之,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疫苗在未来仍是唯一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SARS、猪链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等新发和再燃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疫苗安全事件和公众健康需求对发展新疫苗和改进现有疫苗生产流通监管等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合成化学、分析化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在疫苗研发过程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新疫苗的研发,相继出现了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毒力基因缺失疫苗以及核酸疫苗,许多疫苗已不再是完整的病原体,疫苗针对的疾病也不再局限于传染性疾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以用疫苗来预防和治疗。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探索,疫苗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公众对疫苗的科普常识将会越来越普及,疫苗对人类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客观理性。
(作者系咸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G)(2)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遂成高萌)为确保年度岗位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近日,咸阳中院印发《“决战决胜五十天,提质增效做贡献”活动实施方案》。...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