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丹
40年栉风沐雨,40年见证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咸阳有关部门始终以增进百姓福祉为出发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持续深化改革,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在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经济总量实现了新跨越,工业结构有效得以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日益凸显,工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增长工业支撑作用逐步加强
咸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历程中,咸阳紧抓工业发展良好机遇,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建国初,国家投资建成国营西北第一、第二棉纺织厂等纺织企业,使咸阳成为西北著名的纺织工业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批军工、装备制造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奠定了咸阳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陕西彩色显像管厂建成投产,4390厂、704厂等迁建咸阳,逐步使咸阳成为规模巨大、配套能力极强的电子工业基地。长庆石化分公司落户咸阳后,提升了石化产业优势。
进入本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咸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引进中达煤业、声威水泥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来咸投资,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咸阳北部煤电、中部建材食品、南部电子纺织医药及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工业布局更为鲜明。
40年来,咸阳工业从纺织、电子工业起步,到能源工业半壁江山,再到非能源工业迅速扩充,产值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2017年,全市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9%,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2.2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197.2亿元。40年间全市工业出现4次跨越:199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09年过千亿;2012年达到2293.5亿元;2017年达到3197.2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61.4倍,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53.6亿元,是1978年的286.3倍。
产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得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产业结构逐步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逐步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致、结构更合理的新型工业化阶段转变。
七大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明显。2017年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984.6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长16.5%,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3%。全市能化工业产值1169.8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6%,比2011年下降8.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建材、装备等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2.5%、16%、15.2%,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孙亚政调研天然气供应保障时强调 加大储备调度力度提升应急供应能力
本报讯(记者刘计划实习记者高依)12月12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孙亚政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重点部位,对冬季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进...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