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简。
□祝勇 文/图
在中国文化的漂泊转折中,伏生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他为即将断裂的历史线索结结实实地打了个结。
今天能够看到的秦汉简牍虽不是出自晁错的笔端,却约略产生于那个时代。
一条条长约20厘米的竹条木条,古朴而挺拔。
行将消亡的古代经典,以隶书的方式,流传下来。
壹
文字改变了历史
在中国文化的漂泊转折中,伏生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他为即将断裂的历史线索结结实实地打了个结。
自此,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文化,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原因是这个国家始终不缺像伏生这样认死理、死认理的人,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司马迁也是这样的人,所谓“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身为“刑余之人”,司马迁居然踏遍青山,将那些即将消失的史料凝聚成一部《史记》。正因有了他,后世史家才找到了一种记录历史的可靠方式,最终汇聚成《二十四史》的浩瀚长河。
此时,从他们笔下流出的文字,已经不是李斯擅长的小篆,而是过渡为隶书。
隶书,已经成了汉代的流行字体。
行将消亡的古代经典,通过他们的手,以隶书的方式,流传下来。
文字改变了历史,顺便,也改变了自己。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秦汉简牍虽不是出自晁错的笔端,却约略产生于那个时代。一条条长约20厘米的竹条木条,古朴而挺拔。从书法史的意义上说,那些字暗含着汉字书写由篆入隶的巨大变化,那些笔画粗肥的隶书,字形优美而舒展,把篆书蜷曲的身体摊平、拉长。但是,站在书法史之外,我更愿意把它们当作两千多年前的人们留下的手稿。在它们的朝代里,它们不是作为书法存在的,而可能是文件,是军马账册日志报表,或者嘘寒问暖的家书。对于当事人来说,它们的意义,仅限于内容上的意义,至于在历史中的意义,都是在时间中派生出来的,与当事人无关。
其实在竹简之前,中国人早已开始用毛笔写字了,甲骨上的文字,还有青铜礼器上的铭文,许多都是用毛笔写了墨稿,然后再刻、铸上去的,但是那些原始的墨稿都没有留下来。只有竹简木牍,是写字者最原始的墨迹,中间没有经过翻刻与转译,让我们最直接地体会写字者的情绪与个性。
贰
竹简文字衔接古今
波磔,是书法术语,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通俗的说法,叫“蚕头雁尾”。波磔的出现,使书法线条由纵向的垂落转为横向的飞扬,就像江河的波涛,或者飞鸟的翼翅,一轮一轮地荡远。
平稳的篆书和昂扬的隶书,刚好暗合了秦汉两个朝代的气质——前者是沉降式的朝代,“文士鼓舌,游侠仗剑,苍蝇无头,瞎猫乱撞”都被这个朝代干净利索地纳于一统了,尘埃落定,最后化作地平面之下的兵马方阵;汉代则是一个飞起来的朝代,在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慷慨歌吟中就可看出端倪,汉代建筑上挑的飞檐、马踏匈奴的巨型石雕、肢体飞扬的说唱俑、飞扬律动的丝绸之路,至今还保留着飞升的动势。
那些横向的水平线在克服木质纤维的阻力之后获得的自由感,像那个时代的宽袍大袖,让站在地上的人,有飞升起来的感觉。我想,在那时人们的目光里,竹简上的文字,与空中滑翔的鸟,还有建筑上飞起的檐角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有天生的翅膀,随时要挣脱大地的束缚。但它们飞行的轨迹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与地平线始终平行,这表明了它们依然有着与大地相依的性格,不像西方的建筑(比如教堂和摩天大楼),总是试图用高度来抗拒大地的引力。所以,隶书所表达的自由,是平和的、流畅的,而不是尖利的、决绝的。它们像风或者夜色,将万物收拢其中。
尽管伏生口述、晁错记录的原稿早已在历史中遁形,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竹简木牍(目前尚未完成整理和出版),想象它们原初的样子——两千多年前,文字落在竹简上,就像雪落在地上,被大地迅速融化和接收。那些疾速写下的文字,后来不断被抄写、被翻印,与后世里的雕版相衔接,与一代代人的目光相衔接。在那些目光里,文字真正变成了鸟,因为它保持着适当的高度,所以它很容易就飞越了朝代之间的栅栏,一直飞到今天。
叁
传统书写方式不能丢
秦始皇是一个蕴藏着无穷能量的强者,但他心里,又充满了暗角。他信仰刀的哲学,这一哲学把他的力量引向了邪恶。他可以用活埋的方式,让儒生们的乌鸦嘴彻底消失,但他打不倒一支笔。这不仅因为笔是可以再生的,子子孙孙无穷尽焉。而秦始皇,纵然儿女成群,也经不起秦二世胡亥的滥杀。作为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不仅在咸阳处死了自己的兄长,又在杜邮将六个兄长和十个姐妹活活碾死,刑场惨不忍睹。胡亥在把他们一个个杀死之后,又被赵高的心腹逼死于望夷宫。秦始皇不会想到,他所崇信的哲学竟以自家的灭门作为大结局。
与刀的哲学相比,笔的哲学是中正平和,以柔克刚。汉代帝王看到了暴力的局限,于是,曾经亡命天涯的儒者,又回到了世界的中心。汉武帝在长安设置了太学,为研习儒家经典的博士配备弟子五十名,让他们“传帮带”。春风拂动,桃花片片,他们不紧不慢地谈论着被搁置已久的理想,而无须再去顾念刀刃的寒光。
迈克尔·苏立文说:“汉代采用了更温和的政策以巩固其统治,今天的中国人仍然非常骄傲地回忆这段历史,并自称为‘汉人’。”
四百年汉代文学,中间虽数经变化,但是,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了左右汉代文坛思潮的主导地位。
思想复活了,毛笔奔走如飞。
毛笔取代了刀,成了这个朝代最主要的道具。
毛笔是软的,但它并不软弱。直到今天,阅读介质已发生根本的变化,由青铜石鼓、木牍竹简的时代过渡到了电子时代,毛笔书写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但毛笔依旧是不能被键盘取代的。现代技术并没有让它折服,它依旧挺立在书生们的桌案上,恪守着它原初的意志,从未变节。
作者系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本版文图来源:《故宫的古物之美》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68岁木匠复原2000年前战车 心愿:建一所中国古代军事展演馆
傅平和徒弟用古法技艺复原战车本报记者宋雨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战车曾是驰骋疆场时最耀眼的“重型武器”。68岁的木匠傅...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