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永杰
1月29日,临近春节,64岁的司战玺正忙着参加村里的蛟龙转鼓排练。“明天我们要去咸阳市参加锣鼓展演活动,这次一定要给我们大王村争光!”司战玺的语气很坚定。
在咸阳市乾县王村镇大王村,蛟龙转鼓这一传统技艺延续了数百年。司战玺与鼓结缘已有40多年。锣鼓声一响起,他便坐不住了:脱掉棉衣、摘了帽子,手握鼓槌上阵,先打一个“蛟龙出海”,再敲一个“蛟龙翻背”。步随鼓转,鼓随步响,咚咚鼓声敲出了新年新希望。
“过去,村里人打鼓就是图个热闹;后来,我就当兵去了。”司战玺回忆起过往。1980年,他当兵回来之后,重拾鼓槌,积极参加村里的锣鼓活动。对司战玺来说,蛟龙转鼓不仅是他的爱好,还是他多年来的精神慰藉。
司战玺一家的命运在1991年发生了巨大转折。那一年,他的儿子得了一场大病,需要常年服药,每年的药费得2万元左右。因为家里收入微薄,儿子看病的费用只能靠亲戚接济。打工挣钱,回家照顾儿子,陪儿子去医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往前推。多年来,给儿子看病已经耗尽了司战玺一家的积蓄。
但生活并没有压倒这位硬汉。只要有点空闲,司战玺就会舞动鼓槌,尽情挥洒。他擂响的不仅是蛟龙转鼓,更是一种不服输不低头、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2018年上半年,司战玺的生活有了转机。他家被大王村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每月还能领到600元补助金。“现在生活确实能好些,压力也小了点。”司战玺说。这样一来,他也能放下包袱,自在开心地打一场鼓。可让他万万没想过的是,现在打鼓居然还能挣钱。
乾县非常重视蛟龙转鼓的传承、发展工作,鼓励蛟龙转鼓队参加大型活动。依托蛟龙转鼓发展文化产业,大王村举办了蛟龙转鼓传习班。“去年我打了30多场鼓,每场收入有80元左右。光靠打鼓这一项,我一年就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司战玺笑着说。据了解,目前大王村蛟龙转鼓队人均年收入有2000元左右。
2018年,司战玺贷款购买了17头小猪,有12头已经出栏。“开春后,如果行情能好点,我会继续养猪。脱贫是有盼头了!”司战玺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金阿锋实习记者任凤)男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受重伤导致左腿被截肢,不能行走,近日,乾县检察院检察官联合乾县法院法官驱...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