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三原新闻 > 正文

在文化的感召下前行 ——文化兴咸侧记

来源:咸阳日报 2012-06-19 23:53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孟利明

6月17日,在体育场锻炼的男女老少们显得格外轻松,老年人打太极、小伙子踢足球、小姑娘跳舞……一派全民运动的场景跃然于眼前。自从4月23日开始,咸阳市体育场、体育馆分时段免费向社会开放,这里就成了咸阳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在此之前,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敞开胸怀,只要提供有效证件实名登记就可免费上网,还可免费查阅互联网无法找到的国家和陕西省图书馆的图书资料。

咸阳“两馆”的相继免费开放,让文化共享、文化惠民成为文化兴咸的最强韵律。

打出“文化兴咸”方略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兴咸”作为一个战略性发展的目标,再次奏响了文化惠民、文化强市的号角。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可窥豹一斑:“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加快‘五馆一中心\’(即在主城区建设市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群艺馆)建设,推进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抓好‘两馆一站两室\’(即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

让文化塑造城市的灵魂,让文化打造城市的名片。咸阳作为一个文化大市,如何激发出更大的文化活力,使广大市民能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成为市委、市政府的牵挂,也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心愿。

打出基层文化强牌

针对近年来基层文化设施薄弱,文化活动匮乏的实际,咸阳市将城镇和农村作为基层文化的“桥头堡”,使人人接受文化,个个享受文化成为一种可能。

目前,全市67%的行政村和70%的社区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室,并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94%的乡镇已经建成文化站。这些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承担着村级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资源共享、农村党员教育、科技下乡扶贫等综合性文化科技教育活动内容。

“坐在家门口,啥事都知道,通过文化书屋,文化活动室,让广大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网、看新闻、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财富的给予,而且是一场陋习恶俗的清理,乡风民风不知不觉中在文化的作用下得到美化。”市文广局副局长强延庆说。

如果说基层文化设施的健全,让百姓得到了福祉,那么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加大扶持和帮扶力度则是这项福祉的源泉。

咸阳市在文化基础设施上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和设备。在十一五期间,全市64%的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发放电脑设备2000多套,文化活动器材850多套,全市40%的行政村配置建立了图书室,这些设备器材的发放和配置,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更令人欣喜的是,长武县亭口镇、三原县陵前镇、武功县武功镇综合文体中心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每个重点镇投资200万元,共投入600万元。现已经投入使用,为促进咸阳市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打造文化共享高地

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也是一种共享。建立公共文化的共享平台,是咸阳市文化发展的又一特色。

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受到了咸阳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市依托市、县两级图书馆,采用互联网融合联通的形式,上与国家、省网平台连接,下与县、乡、村连通,建成内容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专用网络平台。

优质资源的顺畅通达,万千信息瞬间释放,人们不再靠“天南海北不知,十里八乡打听”来获取生活、致富等各种信息。

据了解,2006年咸阳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基本上实行了信息资源全面覆盖。2010年,省上投资300多万元,为70多个县、乡、村配置了电脑等设备,不断扩大和完善了市、县两级网络平台。

“楼上楼下,电视电话。”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在咸阳市的大多数农村家庭,广播电视一应俱全,卫星接收莫等闲。

村村通,通村村,一项全民共享的文化平台在咸阳大地延展开来。

按照中央统一安排,咸阳市北部地区各县的2280个自然村安装卫星电视村村通设备56136套,在全市988个行政村安装双星一体的卫星电视教育平台。这些文化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对基层群众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亮文化强市名片

近日,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咸阳市塔尔坡小学举办了“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会——进校园活动”。以校园广场表演、图文版面(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展示了民族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本次展览共展出咸阳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和部分区级非遗项目成果展板共计50张,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作为底蕴深厚的咸阳,从文化的自觉逐步走向文化的自强,能将文化作为一种兴市战略,足可见对文化的普遍客观要求已经延伸到精神自觉需求。

2012年,伴随着咸阳湖赏花节、礼泉桃花节、永寿槐花节、三原县书画展等带有区域性文化特色的精品不断呈现,不仅让文化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品牌。

“加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凝聚力,是六届五中全会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更是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文广局文化基层科科长武治国说。

仅上半年,咸阳市为30个社区和2个文化中心配置了文化器材,每个社区五万元的标准配置,每个文化中心12万元的标准配置,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缺少文化器材的问题。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咸阳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保障供给,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资,吸引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

而且,最重要的是把文化广场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在城镇所建成的广场,都要设立文化活动区域;各乡镇、文化示范村、人口集中的社区,都要开辟一定区域设立文化广场,为市民和居民提供应有的、活动方便的文化活动平台,保证他们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本的投入、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激发咸阳雄厚的文化潜质,激起强力的文化动力,那么文化将是咸阳最为亮丽的名片。”强延庆认为。

文化搭台,服务百姓,从市民们喜闻乐见的广场自发性文化活动,到政府组织的咸阳湖赏花节,从农村的文化电子书屋,到市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咸阳,在文化的节拍的敲打下,绘出了咸阳和谐民生的壮丽篇章!(C)(5)

新闻推荐

“爱心”铺就成才路

向三原受助学生刘帆发放5000元资助金。本报记者景东旭摄(E)②本报记者王永杰景东旭“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运载火箭设计工程师,也填报了相关专业,家里这几天正在为学费犯愁呢!没想到今天好心人就送来...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在文化的感召下前行 ——文化兴咸侧记)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