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农忙越来越轻松了。
本报记者 刘伟 文/图
刘武,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人,地地道道的农民,受家庭条件影响初中毕业后便回家种地。1984年,刘武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农闲时到工地运料,农忙时回家拉粮。由于自己有拖拉机运输方便。1990年,他流转了十几亩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1994年,又扩大规模增加到四十余亩。随着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的加大以及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如今,刘武已流转土地726亩,成了有名的种粮大户。2010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粮油高产竞赛活动特等奖、2010年度优胜种粮大户。
“瞧这苞谷棒长得,简直和棒槌一样!”看着一台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撒着欢儿奔驰于田间,站在地头的刘武乐了,丰收的喜悦瞬间涌上脸庞。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明年我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再多种上他个几十亩。”随着规模种粮收益的不断增加,尝到甜头的刘武对这份“修理地球”的职业非常看好。
从以前为了养家糊口而奔波的农民到现在的种粮大户,这位能从黄土地里“刨金”的大能人,已经离不开这爱的深沉的土地。
“以前一个三夏大忙最快也得半个来月,人挑肩扛的,提到农忙就熬煎,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现在三四天就搞定了。”
刘武是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人,受家庭条件影响,初中毕业后就回家种地。“当时家里总共才有七亩地,就那都把人累得够呛。”说起以前的农忙,刘武仍记忆犹新,那时一到农忙全靠人力,又脏又苦。
“就拿三夏大忙来说,麦子黄的时候,先要磨镰刀、碾场。那时的劳动量特别大,说把人累趴下一点儿都不过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武感受颇深。收割、拉运、脱粒,一忙就到后半夜,有时甚至熬个通宵。
刘武说,由于当时没有收割机,家里七亩地全靠人一镰一镰地割。天不亮就起床下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甩开膀子下势干,中午也不回家吃饭,饿了就坐在地头边休息边吃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凑合。天气好也倒罢了,如若遇上阴雨天气,还要请人帮忙龙口夺食,忙的是焦头烂额。
“晚上回去也不能好好休息,还要对收割好的麦子进行脱粒。”刘武说,当时全村才有一台脱粒机,大家轮着用。有时候都等到凌晨两三点了,那时一个农忙下来最快也得要半个来月,想起来都熬煎。
“现在农忙那就不叫‘忙\’,机子一进地,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你光蹲在地头看着就行,别提有多嫽了。”
“现在好多了,收割动动嘴,种地跑跑腿,方便省事还不累人。”刘武高兴地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加上政府给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现在农忙越来越轻松了,从收割到入仓,集中三四天就搞定了。
“以前科学技术跟不上,小麦亩产四五百斤,苞谷也就六七百斤,现在可是高产,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苞谷亩产可达一千五百斤。”
1990年,刘武流转了十几亩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之后又陆续扩大直到现今的七百多亩。
刘武回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跟不上,小麦亩产四五百斤,苞谷也就六七百斤,辛辛苦苦在地里刨一年,到头来也挣不下几个钱。
“要想丰收有保障,必须科学化种植与管理。”在生产实践中,刘武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位的,只有科学种田才会“越种越甜”。
“现在可不一样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不管遇到啥问题,都有农技专家进行科学指导。”刘武说,如今是高产,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苞谷亩产可达一千五百斤,效益可是实打实、看得见的。
从种地得到实惠的刘武已经爱上了这份“职业”,2008年,他与其他五人成立了泾阳县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粮食面积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亩。该社在桥底镇褚牛村流转的七百多亩土地,作为合作社高产创建及新品种实验基地,玉米亩产达到七百多公斤,全年亩产量过吨,产值80万元,年实现利润20万元。成为种粮大户的刘武,2010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粮油高产竞赛活动特等奖、2010年度优胜种粮大户。
“种粮、购买农机有补贴,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种粮能没有劲头吗?今后我还会扩大种植面积,如果条件允许想建万亩粮食示范区,争取小麦、苞谷亩产量最低达到吨量田。”说起今后的发展,刘武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一把锄头一把刀,肩挑背磨压弯腰”,是以前农民耕作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但现今随着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大缓解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好到农民心坎上的惠民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值得相信和肯定的是,随着国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今后农民种田将会越种越甜。
延伸阅读:
近几年,咸阳市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狠抓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著,先后刷新和创造了春玉米万亩、夏玉米万亩、旱地小麦百亩、万亩平均单产等多项省高产纪录,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截至2011年,咸阳市粮食实现“八连增”。
为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创高产的积极性。2011年咸阳市各项目实施县积极筹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其中三原县积极探索土地经营管理新模式,在项目实施区内组建了“荆原”、“八姐妹”、“秦杨”3个粮食生产专业经济组织。泾阳县组建西王泾丰、东沟粮丰等六个粮食专业合作社,为社内外成员和农户提供服务。核心攻关田率先进行土地流转,尝试土地股份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粮食生产关系,推动粮食生产。
同时,咸阳市紧抓国家强农惠农扶持政策的大好机遇,争取资金投入,共争取中省农机项目资金3.54亿元,带动农民投入7亿元,推广各类新型机械45万台,农机总值20.5亿元,争取资金数量和拥有机械总量位居全省第一。(C)(5)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包鑫实习生秦冬璐)在本届菊展中,三原县展区的花卉造型独树一帜,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眼球。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三原县,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和白鹿原而得名。记者在三原县菊花展区看到,菊花...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