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三原新闻 > 正文

旱塬印证,从住到富的嬗变——三原四十里塬坡发展启示录

来源:咸阳日报 2013-04-15 23:38   https://www.yybnet.net/

如诗如画的新居本报记者 包鑫 摄

旱塬上有了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樱桃培育基地里,果农在对树木进行掐苗除叶。本报记者 包鑫 摄

新兴镇标准化养猪场示范带动,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拓开了又一渠道。本报记者 李军朝 摄

内容提要

渭北旱腰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各种制约,从水、路、电,再到产业发展……这里的人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更要面对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三原四十里塬坡,作为渭北狭长的台塬区域,在改变人居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让当地群众乐业、兴业,从而加快致富增收步伐,实现了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的良性轨道。四十里塬坡的探索与实践,无疑给出了贫困地区可以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启示。

本报记者 孟利明

旱腰带缺水这是现实。

对于台塬上的人们来说,能吃上放心水、安全水,那是几代人苦苦追求的梦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新的开始,更意味着发展。

三原四十里塬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就连雨水的光顾也是极其鲜少,想发展、要发展的愿景长久积聚在人们的心头。

靠天天不应、依地地不行,贫穷而落后,让他们饱受生产和生活的煎熬。

而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三原四十里塬坡分布着8个镇(发展服务中心),88个行政村、12.73万人。如今,四十里塬坡,百花吐香、果树繁茂,油菜花像金豆豆一样撒在梯田上,别有一番景致的新居让人们徜徉在生活的甜蜜中……

移民搬迁

绘制生活新蓝图

安居方可乐业,这是一个千百年来先人们总结的道理。

生活环境的恶劣,让四十里塬的人们有着太多的期盼,有居才有家,有家才有业。

2001年,这一让农家人欢喜的工程开始启动。

“让四十里塬的人们远离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各项发展的前提,从生存到生活,再到有居优居,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三原农发(扶贫)办主任王龙说。

遍地开花的移民搬迁工程,让四十里塬的人们告别了危漏房、土窑洞、独居的窘迫,迎来的是窗明几净,迎来的是美好的生活。

“我们终于从地底下搬了出来!”三原县嵯峨镇屈家村村民师保阳自豪地介绍。而建于1987年的老宅,年久失修,留下的只是贫穷落后的苦涩记忆。师保阳推开老宅的门,面对记者有些激动:“前几天我们搬了新家,这是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

从“平地见炊烟、忽闻鸡犬声”的地下土窑,到混凝土结构、道路平坦四通的新居,这里的村民见证了四十里塬坡往日的贫穷,也见证了新农村今日的可喜变迁,他们戏称自己是过着城里人生活的农民。

2010年,屈家村加快“三告别”步伐,将居住在土窑洞、边坡地带的群众整体搬迁,统一规划、科学选址,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近日,125户村民喜迁新居。

一村胜一村,村村比新居。

徐木发展服务中心永合村,幼儿园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在村间,老人们的嬉笑言谈传递在村里的活动广场,而村委会活动室、卫生室更是引人注目。

按照城乡统筹、集中安置、防灾减灾和插花式安置等多种方式,以方便创业、就业、就学、就医的原则,累计搬迁2541户10713人。

正如一位老乡总结:“移民搬迁,移的是人,搬的是家,带来的是生活如花。”

改善设施

破解瓶颈添动力

“四十里塬坡因水而贫,因基础设施没有或落后而无从着手,水、路、电,这些制约的瓶颈如果不能解决,那么,所有的发展在哪就是一句空谈,所以,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把发展的拳脚施展出来。”王龙说。

嵯峨镇副镇长王伟说,水的问题解决了,四十里塬坡就活了。他们镇从人吃不上水到解决人畜饮水,而发展农业产业,灌溉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今,他们有了冯村水库,大面积的葡萄顺应而上,这些都为项目和企业来投资创造了先决条件,天启塬葡萄酒庄就是看着这一点才来的。

生命之水一旦被激活,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不再遥远。

从缺水少电入手,从脚下之路起步,四十里塬坡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近年来,水利、交通、林业、农发、扶贫等部门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4亿元,在北部旱腰带地区的嵯峨、新兴、鲁桥、陵前、马额、西阳、徐木、大程等8个镇(服务中心)88个行政村实施重点项目改造工程,新修通村、村内水泥路405.6公里,砂石路332公里,排水渠327公里;新打人饮井74眼,埋设人饮管道425公里,新打灌溉用井408眼,埋设输水暗管460公里,修复、改造排水站41座,建畜水池19座,水塔4座;维修校舍12所1895平方米。

“谁能想到咱农民在家也能洗上热水澡,上网天天看网页,打个车就进城,过去人说塬上塬下,天上地下,现在,我看塬上塬下,不差上下。”陵前镇周西村高村民兴奋地说。如今村民每户装上太阳能热水器,水、电、路配套基础设施的健全,让这里的乡亲有太多的自豪和骄傲。

发展产业

致富增收壮腰杆

乐业先要兴业,老百姓才能致富增收,四十里塬坡的人深谙此道理。

要让四十里塬坡的老百姓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良性构架的思路,为这里的群众致富增收铺开了大道。

把“三告别”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打好基础。在对北部旱腰带地区及四十里塬坡多次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原县北部旱腰带地区及四十里塬坡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发展,以秦川牛、奶山羊、生猪等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以中晚熟苹果、酿酒葡萄、核桃为主的时令水果等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传统的苹果、现代的核桃、时下的葡萄、石榴种植,区域性的产业格局犹如一条金腰带编织在四十里塬坡,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把旱塬人的梦想一一实现。

“项目跟着产业走”,积极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主导产业。2012年7月,嵯峨镇槐树坡村酿酒葡萄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嵯峨镇引进天启塬葡萄酒庄基地投资1.8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形成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帮助当地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1700亩。与此同时,在天启塬葡萄酒庄基地、金源山庄、花池美塬、余家坡荒坡治理等四个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大量一无资金、二无项目的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在马额镇高家村,谁能想到“连栋大棚”内“雨水滴滴”,樱桃树园里的喷灌尽情喷洒,果农杜晓平看着微微发鼓的樱桃,满脸喜悦:“5月1号左右就可以全面上市,按照目前的行情一颗樱桃就在5、6元,想想这是多好的收益啊!”据了解,杜晓平通过土地流转在马额高家村种植200多亩樱桃、60多亩核桃。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鲁桥镇东沟村实施集水保生态治理、综合产业培育、休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入园“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目前,示范点已整修梯田450亩,栽植经济林130亩、水保林400余亩,酸枣接大枣4万余株,为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提供了产业支撑,夯实了产业基础。

同时,以嵯峨、新兴等乡镇为主,依托独特的地窑民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项目,通过旅游服务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四十里塬坡地区流转土地3.7万亩,形成2万多亩大葱基地、12万亩优质时令水果、2万亩核桃杂果经济林,以肉牛、奶山羊、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全县畜牧业产值的60%以上,嵯峨核桃、马额苹果等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良好态势。

从解决居所到兴业富民,四十里塬坡这个自然条件落后的地区变成了特点分明、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当地农民的安居乐业、致富增收,他们在缔造传奇的同时,也在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好的佐证。不靠天不靠地,只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都将是广阔的天地。(B)⑩

短 评

贫困地区如何发展致富,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要么是缺水、要么就是路不好,再或者就是信息的不便捷,凡此种种障碍,无异于将这些居住人群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桎梏。

贫困地区的开发,首先要因地制宜,这是根本,我们不能强求当地的老百姓干什么,因为他们存在固有的传统观念,而且很多地方要受到资金、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制约,而且这些地区的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其效益的呈现的周期也是隐性和漫长的,所以从适合当地发展的状况出发,避之其短发挥其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出路,这样的开发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

如今,当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在居所的问题上实现了改善,而今后他们的生计问题才是关键,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发展产业,让他们再次加入到新的生产军团中来,方能享受改革带来的利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许多移民搬迁群众,在喜迁新居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需要改变,而这种改变,到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是产业的衔接和扶持,更需要思想上的指引,以及技术、资金的后续保障,甚至需要各种力量的参与和融入,从这点上来说,这不仅是一项繁杂的民生工程,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工程。

当然,三原四十里塬坡在目前将产业作为贫困地区开发的后续保障,让当地群众致富增收,这种切合实际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发展的种养产业,形成了自身特色的产业条块,让群众安居乐业,是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咸阳市以“三告别”为主要形式的扶贫开发,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的住所问题,而且把脉准确地指导当地发展产业,这种从住到有所业,再到兴业、乐业、致富增收的良性轨道,无疑,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B)⑩

新闻推荐

三原池阳中学多名师生获大奖

本报讯(李亚谋丁昀记者景东旭)近日,2012年全国中学生能力大赛结果揭晓,三原县池阳中学多名师生获奖。其中,刘乔扬同学获得数学组一等奖,段景海、赵戈文、王浩凯、霍家琪等同学获得二等奖,邓园等9名同学...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难忘的一碗馄饨2013-04-24 08:36
一条“心”毛巾2013-04-17 23:38
猜你喜欢:
又见那位老人2013-04-24 23:37
评论:(旱塬印证,从住到富的嬗变——三原四十里塬坡发展启示录)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