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伦作品 《八仙过海》人物木雕
张莉 党莉花 本报记者 马沅聪
10岁,他便随父学画画、木雕、木工,与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14岁时的一场疾病让他落下了终身残疾。执著,让这位艺人有了精湛的手艺,并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已经73岁的他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木工和木雕艺人。
一块木头在常人的眼里只是一块普通的木头,甚至是块劈柴,然而在梁彦伦的眼里,那也许就是一棵松柏,一只仙鹤。无论它们是古建筑里的构件,还是现代家具上的一件小小艺术品,在梁彦伦老人的手里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伴着木锤清脆的敲打声
一块普通的木头就有了生命
走进三原县渠岸乡董家窑村梁彦伦老人简陋的家中,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木雕的世界: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中有身背铁杖和葫芦的铁拐李、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挎花篮的蓝采和、脚踩莲花的何仙姑、手握长剑的吕洞宾、口含横笛的韩湘子、穿着官服的曹国舅;木雕药王孙思邈像,人物低眉直视,面目安详,右手持药经,左手执拂尘,长发飘逸,将一代药王的道骨仙风充分展现出来;木雕屏风、门扇、窗格上更是千姿百态,有仙鹤古松图、竹报平安图、喜上眉梢图、吉祥如意图、松鼠葡萄图;千姿百态的仙鹤,有的回首张望,有的展翅飞翔;一只只神态各异的松鼠在熟透的葡萄中钻来穿去,像是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活灵活现。看到这些作品,让记者不得不对这位艺人产生无限遐想,是怎样一位老者,怎样一双手才能雕出这么多精美的作品。
瘦瘦的身子,身着藏蓝色的中山装,有些旧,但洗得很干净,虽然已经73岁,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老人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只是一双手因为常年拿刻刀,显得极为粗糙。如果不是早早知道,你无法想象这位老人就是赋予这些木头生命的雕刻者。当看着老人,缓缓坐在自制的工作架上,拿起刻刀,专注凝望于自己没有完成的作品时,他就那么自然地变成了一个雕刻家。伴着木锤清脆的敲打声,时而旋转,时而跳跃,渐渐地,一块普通的木头就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或是一件精美的传统窗雕。
10岁开始学习画画和雕刻
此后60多年再未中断
“我的祖籍是山东淄川县,10岁开始便随父学习画画、木雕、木工。”梁彦伦老人说,他喜欢钻研,所以技艺长进很快,逐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也是那时开始,我与木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就在他14岁时,梁彦伦却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家中条件较差,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在生活的逼迫下,1961年梁彦伦跟着大伯来到了陕西省三原县渠岸乡董家窑村,从此他便将根扎在了这里。梁彦伦老人告诉记者,他曾先后在县医院做过8年临时工,但最终因为身体的原因,错过了留在县城吃“商品粮”的机会。但是,凭着自己精湛的木工活和木雕手艺,加上为人热情豪爽,他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木雕是一门艰苦的手艺,初学者如果没有3个月的磨刀苦功,连刀的厚薄也掌握不住。刀太厚了木头会刻崩掉;磨得太薄了,刀的锋口又可能经受不住,要磨得恰到好处,而梁彦伦这一磨就是60多年。许多朋友和邻居曾经劝他:现代人雕花木床都不要了,都换“席梦思”了,你还搞雕刻干什么?而梁彦伦老人却坚信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说自己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他坚持看书习画,不断向古民居中的传统雕刻艺术学习。凭着这股执著劲儿,他已经前前后后为40多座仿古建筑做内部木饰雕刻,也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雕刻者。
陪着老伴平淡生活
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民间木雕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魅力不衰。但是梁彦伦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会丢失传统,木雕工艺后继无人。他说:“一门技艺要得以传承,就需要年长者的传授和年轻人的接替。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这门繁杂而吃力的活,这是让人很无奈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木雕窗等日用品渐渐淡出了百姓生活。许多跟着梁彦伦老人学艺的年轻人,因经受不住寂寞和其他赚钱门路的诱惑纷纷改行。记者了解到,梁彦伦老人前后收过三个徒弟,现在都是做木工活装修,他们也都生活得不错。
按理说老人有这手艺,应该有不错的收入,但他现在的生活却依然清贫。经过了解得知,老人心地善良,平时乡里乡亲有人需要他雕刻或是做木工时,他总是让别人看着给钱,有钱多给,没钱少给或者不给都行!我们在为老人的清贫遗憾的同时,也为老人的重情淡金而佩服!
老人说:“自己的老伴有脑病,现在他没有特别的愿望,就是想陪着自己的老伴过平静安稳的生活,日子能过得去就行了!”看着他精美的木雕作品,对比着他现在的生活,我们不禁感慨,梁彦伦老人其实用一把刻刀在艰难而坚定地刻着自己的人生情。(B)(14)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刚)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2012年度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和县域工业经济集中区先进单位,三原县喜获陕西省2012年度发展中小企业贡献奖。截至2012年底,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