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璐
现象:烦躁、情绪低沉、爱发脾气……
近日,一条题为“夏日谨防心理中暑”的微博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按照微博描述,如果你经常烦躁不安,容易发火;如果你感觉记忆力衰退,难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如果你莫名出现头痛、胸闷、心跳加速等症状,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情绪中暑”了,医学上又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家住人民西路的卜女士告诉记者,天一热,她就烦躁、焦虑、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人也缺乏热情,觉得日子过得太乏味。“天气热的时候我感觉头都糊涂了,内心燥热,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健忘、学习效率也降低了许多。”在三原县北城中学上学的高二学生樊帝说。
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于近日登出了这样一条小测验:
【占5项,说明你“心理感冒”了】1、情绪低沉,闷闷不乐;2、总觉得生活没意思;3、反应比平时慢半拍;4、遇事常自责、内疚;5、容易疲倦;6、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7、容易受惊,容易感伤;8、身体不适却查不出问题;9、没食欲或暴饮暴食;10、不注意仪表,邋邋遢遢。遇到此类现象,应调整心态,遇事懂倾诉,好心情才有好生活啊!
看完是不是觉得说到心坎里去了?如果你不慎“中枪”,不要着急,多多自我调节。
解密:“情绪中暑”与气候、人出汗、睡眠时间多少等有关
根据百科词条解释,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
此外,这种“中暑”还与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日常作息时间有关,如睡眠时间、饮食习惯、出汗的多少等,都可能会引起“情绪中暑”。有医学家认为,人在炎热的天气容易出汗,如果睡眠和食欲不好,更加速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从身心健康角度来说,夏季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临床上由发火、生气所致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并不少,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在夏季的现象也非常多见,所以要调节身心,来进行心理解暑。”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辛宝告诉记者,“心静虽不一定自然凉,但平和的心态对于解决‘情绪中暑\’带来的问题很重要。有首养生诗说的就是这个问题,‘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应做到神清气爽,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免懈怠厌倦之心,忌恼怒气郁,使阳气宜散在外。”还应该注意作息,可以晚睡早起,顺应阴阳变化,中午应坚持适时午休,以便有益大脑消除疲劳,还有就是多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的时候进行运动调养,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
同时,心理解暑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做些有意思的事情,让心情放松,应对夏季生活变化带来的不适,比如“给生活加点料”,用幽默化解生活的烦恼,比如来个水果冰激凌DIY等都可以让生活变得情趣盎然,促进情绪的调节。
预防:听舒缓音乐、增加休息、多喝凉茶等
心理专家表示,防止“情绪中暑”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从生理角度进行物理降温。二是心理降温,主要通过放松心情,让心态静下来。生理降温具体包括让房间通风,补充水分,注意饮食调整,多吃清火的食物、多喝清火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充分休息等。心理降温则通过自行调整作息和心态来实现,越是天热,人越要心平气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轻松的音乐,注意培养浪漫情绪,想象树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画面,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以降低心理热度。只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忘却夏日的酷暑。
“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者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静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想象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此外,遵循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室内多用冷色系,如乳白、淡蓝、浅绿等颜色,少用红色等暖色系,也会起到热中求静的心理作用。”陕西省咸阳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晁苑翔说。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不要在封闭空间呆得过久,通过空调等降低室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适当喝点凉茶、冷饮,少喝酒,特别是烈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滥服补药,都对舒缓情绪有益。特别是注意夏季出汗多,在多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盐分,多喝些菜汤,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夏季清心除烦茶:
杭菊6g,莲子10g,淡竹叶6g,绿茶6g。略点食盐少许,开水冲泡,代茶饮(由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辛宝提供)(F)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琳敏)暑期来临,三原县结合文化市场管理的特点,认真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暑期网吧及文化艺术培训经营场所专项整治工作。行动中,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规宣传活动。针对网络市场,为有效扩大宣传面,有...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