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平每天都会细心整理书籍、报刊。
本报记者 马沅聪 实习生 马思远
常言道,家有家规,族有族规。雷国平的家族可谓庞大,大小29户老少76口,整个家族透着书卷气,全家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谁的肚子墨水多。学习就是雷国平家的家风。受他的影响,在地域不大的三原县鲁桥镇,雷国平整个家族的族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雷氏月刊——提家风
3月4日,记者来到雷老的乡间小院,雷国平微微一笑,从里屋拿出已经略微泛黄的“宝贝”,记者一翻,原来是一张张排版简单、清新,内容丰富,类似报纸的纸张。
“看看这张”,雷国平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立家规、重家教、正家风、变家貌”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纸张中间,右上角则印有“《家音》月刊04.2.28第四期”字样。原来,让雷老视为宝贝的东西,就是雷国平和家人自编自印的家庭月刊,那期的主题就是谈家风。《家音》月刊从未公开发行,也极少有人知晓,但雷家人却人手一份,保存至今。
“现在也想不起当时怎么想的。”雷国平老人笑着说:“但就是想给家人办份自己的报纸。”从2003年到今天,雷国平这个朴素的愿望,使《家音》月刊发行了11年,用一张张简单的报纸,见证了雷家人质朴而纯粹的文化生命。
雷氏晨练——摆展板
看着院落里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展板,雷国平说,每天一大早,打扫完院子,就会一刻不停地摆展板,这些都是他精心制作的。“这里有剪报、资料、还有一些事例照片,让大家参观也是一种文化的宣传。”雷国平热情耐心地为记者介绍每一个展板。“不光是院里村里,哪里人多、影响力大我就和老伴去哪。”每隔一段时间,雷国平夫妇就载着沉重的镜框展板和一些书籍去邻村、学校、人民广场,在那里设立流动阅读点,把读书学习的风气带到每个地方。雷国平老人搬动展板并不轻松,但整理这些展板每天需要一个多小时。“等于也锻炼了。”老人看着他的“珍宝”笑着说。
这些展板不仅是他充实快乐的回忆,也是他普及学习的梦想,是他所期待的书香未来。
雷氏教育——“家庭奖学金”
在一张展板上,记者注意到“雷氏家族代表大会留影”这样的字样。“雷氏家族代表大会是我们家族举行的全体会议。”雷国平老人这样解释道:“我们家族的人每隔一段时间会开一次家庭大会,讨论家里的事情,交流大家的生活。为了鼓励后代子孙发奋读书,从2007年,我们自己家里成立了家族教育基金会,就是每年每家拿出100元汇集到一起,作为奖学金,只要家里有孩子考上公办大学,就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
雷国平一直注重青年人的学习,他创作的《娃娃经》这样说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刻苦攻读终有用。前悔容易后悔难,时过境迁再难学。”他对记者说:“我一生就总结出这样的道理——‘育人是家庭之本\’。”
雷氏日记——“一米高”
除了读书看报,雷国平老人每天还有一项固定的任务——写日记。“我每天都要记些东西,像是看书读报的体会,一些事情的感悟,还要记一些发生的事情。”老人的这一习惯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在几十年里一直坚持。
打开柜子,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按日期整齐摆放着,老人自豪地说:“这些年写的日记摞起来得有一米多高。”他说也正是在这日日夜夜的积累里,体悟到学习与读书的厚重意义。
雷氏家风——“从小家到大家”
“看到自己孩子好了,家里好了,就希望村里的孩子,更多人的家庭都好。”雷国平对记者说。
十二年如一日,老人经营着自己的图书馆,在孩子们读书时的专注中得到快乐与满足。雷国平的妻子范秀莲提起丈夫的图书馆不禁说道:“他就是特别爱孩子,孩子们来看书他给吃的给喝的。有个小男孩曾经说:‘雷爷爷,我怎么看你像一个人呢。像雷锋啊。\’”雷国平老人喜欢小孩,希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身处农村的他们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得更高更远。他和老伴带着村里的孩子去陕西师范大学参观,让村里的孩子们看看大学的样子,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他在村里举办作文竞赛,让孩子们受到模范的熏陶,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他走访辍学家庭,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个孩子都爱读书。
“我们并没有多么伟大,也没有奉献什么。做这些只是因为喜欢。”雷国平说,回首中,他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读书的价值,所以他只是把知识的光明从“他家”照进“他们家”。(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琮赵维娜)为了彻底根治储煤场污染,给全县人民创造一个舒适清洁的生活环境,三原县委县政府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全面清理整治露天储煤场,截至目前,全县34个露天储煤场已全部清理完毕。成立储煤场...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