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泾阳县三渠镇朱家村南约500米,省良种奶牛中心大门前,每天下午5-6点,附近十几个村庄的鞭朋猴友,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练鞭耍猴,强身比艺,格外热闹。众多耍猴人中,只见一位满脸皱纹的大个子老者,一会儿挥动约2公斤的铁鞭打出啪啪的震耳声,一会儿灵活敏捷地同时打动三只飞转的猴。围观的人们,其中有不少好奇者专门从几十里外开车前来观看,无不为他的身体和技艺赞叹!这个人就是我爹,人称“山东硬汉”——于道财,今年已93岁高龄。
1.76米的个子,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背不驼、气不喘、腿不痛,各方面健康达标。我爹最大的爱好是骑自行车。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骑自行车绕附近十几个村庄跑上一圈,里程30多里。三原县的猪羊集、泾阳县的狗市、崇文塔会、高陵大枣园等,他都是常客。凡周围40里以内的新鲜事,他都要去光顾。三原龙桥北新建的一座石牌坊,他好奇地去摸一摸;泾河新城新修的宽敞大道,他都抢先走一走;泾河上新架的大桥还没开通,他像顽童似的硬要上去来回看一看……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仅2014年,他骑自行车里程近万里。6年来,他新买三辆自行车。他常给人说:“我这么大岁数,还能骑自行车,看到啥都觉得美得很。”
我母亲去世多年,他孤身一人,独居家乡。考虑老人年岁已高,我们一直要求他和我们一起到县城生活,他总是说:“我还能自理,不需要你们照料,一个人靠儿女供吃敬喝,人活着还有啥意思。”他爱家乡的热土和善良的人们,坚信这是他生命的根。他经常出入一个个熟悉的村庄,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结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由佩服变成了敬仰。每到饭点,不少人都请他到家里吃饭,可他总是谢绝,十多年没在别人家里吃过一顿饭。我爹离县城的住处有20多里路,每次来县城从不坐班车,更不搭别人的顺车,一直是骑自行车,有时还冒着雨雪。他每次来开门见山,把要交代的说完,起身就走,从不啰嗦。他常说:你们很忙,我又帮不了,为啥要添乱呢?
我爹把劳动当做人生最大的快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喜悦。一个人生活吃饭就是一个难题,他把这当做乐趣。每天四餐,自做自吃,坚持“"荤素搭配调节好,一日四餐不胡搞,鸡蛋蒜泥少不了,软硬合适吃半饱"”的饮食习惯。他把庄前屋后能利用的地方,都栽上花,种上菜。村上有块废井盘,约一分多地,无法耕种,他就除草平整,种上小麦、玉米、大豆,精耕细作。村民这样夸奖他:地整得如水面;管得一根杂草难发现;收得半个麦穗都找不见。每年亩均产量都在2000斤以上。当他看到我们吃着他送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蔬菜,他那沧桑的脸上总露出灿烂的笑容。
88岁那年,春季的一天中午,他骑着自行车去三原县城的路上,被一辆摩托车碰翻,滚倒在路边阳沟,背部和头部多处挫伤,鲜血直流,到医院做了简单处理之后,他就要求离开医院。有不少好心人建议他,要求对方赔这赔那,他却坚决地说:“啥都不要,没有大问题就是万幸。”肇事者激动地说:“真是遇见大好人了。”90岁生日那年,亲朋好友都准备给他过一个像样的大寿,他态度严肃地说:“咱是个普通人,不要干劳人、伤财、烦人的事。”生日那天,谁来只是一根香烟,一杯淡茶招待。他自己不声不响地跑到镇上香香地吃一顿羊肉泡。(B)(11)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琳敏)今年,三原县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以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以两个“1113”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充分释放现有产能。认真落实工业稳增长16条、新13条措施,力促娃哈哈、宏远...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