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把单位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用心、去操持,这个事一定会成功;一个人如果把单位当成家一样去爱护、去经营,这个单位一定会很红火。这是三原县地税局领导班子对独李税务所干部的一致评价。
独李税务所是三原县地税局下属最小的基层单位,仅有两名正式税干和一名临时借用人员,分别是60后的税干姜科、70后的所长姚勇和80后的借用人员张欢。独李税务所虽小,但责任重大。一是辖区的229户纳税人全部分散在独李和陂西两镇56平方公里内,税源监管难度大。二是人少事杂,在这里工作必须身兼数职,人人都要练成“多面手”。三是任务重,全所2015年共组织税费收入1,884万元,如果按人均600万元的征收任务计算,其任务量不亚于城区的任何一家征收单位。真可谓:小所也有大作为。今天,我们就跟随镜头一起走进独李税务所,看看"60+70+80"后税干的故事。
每月的申报期都是独李税务所最忙的时候,对城区税务所来说应对二三百人的申报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只有三名工作人员的独李税务所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必须全所干部一起出动。在独李和陂西镇,很多纳税人都把每月一次的申报称为“赶会”,一方面可以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还可以交流一下生产经营信息。每到申报期,独李税务所的办税服务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可谓热闹非凡。
虽然只有两名正式干部,但开会在税务所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姚所长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人虽少,但只要勤动脑子,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他们利用申报期的空档,抓紧时间比对了一遍近几个月的申报表,根据数据变化情况,确定了近期的巡查重点。面对“人少事多、地广户散”的工作实际,要想管细、管好、管到位,就必须要有一套精准管理的措施。
辖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改扩建了生产设备,姚所长和老姜专门赶过来查看,了解第一手的资料。农村的很多小微企业财务管理还很不规范,单从账面上很难获取企业的全面信息。作为最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必须深入实际,了解企业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综合施策”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农村税务所的管理重心将面临调整,姚所长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重点放在如何加强现有税种管理上,确定了向管理要收入的促收思路。这两天,他正和老姜对辖区企业的土地使用面积逐一进行丈量,准备与征管底册的数据进行比对,重新研究制定管理办法。
“上门服务”是独李税务所的特色服务项目之一,备受辖区纳税人的欢迎。很多年龄大、路程远或有特殊情况的纳税人需要办理涉税业务时,只要拨打税务所的服务热线,独李税务所的干部都会提前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并借下乡巡查之机亲自送到纳税人手上。
姚所长和税干姜科因经常下乡,午饭时间多半赶不回来,只有在申报期内大家才能一起聚个餐。看到大家最近比较忙,姚所长特意嘱咐厨师多加了两个菜。饭桌上,姚所长又一次打开了“话匣子”,和大家谈生活讲家庭,缓解大家的工作压力。
三原县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但很多都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如何能监控到位?姚所长他们总结出了自己的小窍门:根据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数据与企业用电量进行比对,查找疑点企业,然后对其进行重点检查。经过实战检验,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为此,他们与镇供电所签订了信息交换协议,按月获取相关企业用电量的数据。
三原县是蔬菜生产大县,独李所管辖的地区内就有十几家蔬菜生产合作社。遇到农忙的时候,姚所长和老姜都会去搭把手,对他们来说“帮工”是顺手的事儿,是自然而然的工作方式,一来可以增进税企互信,二来也可以实地了解一下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手记笔记是姚所长和老姜多年养成的习惯,巡查中遇到的各类情况都被他们详细地记录下来。每次巡查回到所上,姚所长和老姜来不及擦把汗,就会赶紧整理笔记,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日积月累就能总结出好的工作经验。
“以所为家、爱所如家”用在独李所干部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工作之余,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税务所的软硬件建设上。他们规划建设的小花园、小菜园,被独李镇群众亲切地称为“花园式税务所”。
诗人艾青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对扎根基层的地税干部来说,支撑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力量源泉也是爱,那是对亲人的爱、对地税事业的爱、对伟大祖国的爱,正是这种“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大爱情怀,一点一滴书写着属于他们独有的地税人生。王军 许鑫 吴春飞 文/图
新闻推荐
一股又一股的爱国力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一浪接一浪的救亡呼声,山崩海啸般爆发。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37...
三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