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三原新闻 > 正文

甘肃举院: 两百年草昧破天荒

来源:兰州晨报 2018-03-23 04:01   https://www.yybnet.net/

讲述人: 贾守雄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文史办副主任修缮后的至公堂清代《钦定科场条例》民国初年的明远楼

西关什字,兰州最为繁华的闹市,每天人流如织,车如长龙,展现着这个都市的勃勃生机。然而,就在西关什字的兰大二院内,却有两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古建筑,安静地观望着人生过往和世事沧桑,它们依然雕梁画栋的身姿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辉煌。

它们就是兰大二院院内的甘肃举院至公堂和观成堂。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甘肃举院的故事。

甘肃举院,创造多个全国之最

甘肃举院,严格意义上应该叫甘肃贡院。然而,在甘肃举院落成之前,兰州城内已经有了一座兰州府贡院。为了使两者有所区分,新建贡院就被命名为甘肃举院。于是,甘肃贡院就成了全国唯一一座被称作举院的贡院,当然对于甘肃贡院来说,举院的名称更加高度切合其考取举人的功能。

甘肃举院创造了诸多的全国之最。在清末全国同等级的17座省级贡院中,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建立的一座贡院,是中国最西部的一座贡院,有全国贡院第一长联的贡院,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与黄河为邻的贡院。

不过,它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不同。这就是甘肃举院的坐落方位。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风水,从现代科学观念来说,就是重视环境和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中,哪个地方修建什么建筑,都是经过充分调查,深思熟虑的。全国各地的贡院多是在省城的东南隅,坐北朝南。别的不说,同在兰州的兰州府贡院便是如此。然而,甘肃举院的建筑布局却不是这样。甘肃举院修建在兰州城外,紧挨着兰州城的西北角,而且它的建筑布局也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那么,在修建甘肃举院时,人们为何这样选择呢?

背后有一个无法言说的苦衷。这就要从兰州城的分布说起。人们说,兰州城是两山一河夹一川,南北两山对峙,黄河从中穿过,兰州城修建在黄河边的河川地上,受地形的制约非常大。

甘肃举院是左宗棠主持下修建的。为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人们也费尽周折。兰州城内,房屋市肆纵横交错,在多方权衡之下,选择了这块地方。那时,这里叫海家滩,是兰州城郭西北面的一个黄河滩涂。这里靠近黄河取水方便,和兰州城一墙之隔,便于管理。这里背靠城墙,甚至贡院的部分围墙直接使用兰州城墙,以便节省费用。

一般来说,为防止作弊,贡院是一个全封闭的场所,也就是说,考生经过搜检点名等程序之后,进入贡院考试,要在里面待上九天七夜,每场考试结束后,才打开贡院大门,放考生出场。甘肃举院的乡试要进行三场。

其实,不仅布局上考虑节省经费,在举院的建设中,也能看出这一点。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至公堂只将前面进行了彩绘,而背面却没有。为何会这样,这就要说到甘肃举院的修建背景。

五十万两,修建经费难住左宗棠

甘肃举院是在左宗棠大体平定西北战乱后,为恢复经济、凝聚西北人心、重振西北文脉而修建的。就甘肃举院的应试考生而言,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甘肃一地,而且涵盖了今天新疆东部、宁夏、青海,可以说,甘肃举院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最高学问殿堂。

不过,甘肃举院修建可不容易。当时,西北各地经历长期战乱。陕甘总督左宗棠发现有清一代,甘肃出的武将很多,而文人却不多。究其原因,就是西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说:“甘肃府、州、县,距陕(西)近者平(凉)、庆(阳)、泾(川)、巩(昌)、秦(州)、阶(州)两道约八九百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迤西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西宁遍北宁夏远或两千余里。至肃州(酒泉)、安西一道,则三千或四千余里,镇(西)迪(化)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当时,甘肃各地考生要到陕西三原参加考试,路途遥远,许多学生要提前半年出发,即便这样,由于路途遥远,花费甚巨,仍有大批学生不能参加陕西三原的陕甘乡试。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陕甘分省已有两百年,但甘肃考生一直在陕西赴考。甘肃举院修建之前,有3000人参加陕甘乡试,而甘肃学子(大甘肃,即上述四地)仅仅600人。甘肃举院建成后的首次甘肃乡试,有2700人参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要求陕甘分闱。同时,甘肃士绅也联名上书,前刑部主事滕烜、道台曹炯、吴可读等人更是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建立贡院,以解决甘肃学子参加考试的难题。

第二年,朝廷批准左宗棠《奏请陕甘分闱疏》。拿到朝廷的批文,选址和经费成为两大难题。当时,西北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经济困难。吴可读等人四处筹资,奔走在各个州县、地方绅士商贾之间周旋,费尽心血,最后捐得50万两白银。甘肃民众绅士也是大力支持,有些人家甚至拆了祠堂,将木料砖石用来修建贡院。

科举废除,甘肃近现代教育从这里起步

可以这样说,甘肃举院的建成,是继明初大移民,甘肃(即上述四地)本土文化兴盛之后的又一个高潮。而且,由于陕甘分闱,甘肃乡试、新建甘肃举院为甘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废除科举制度后,这里依旧是甘肃接受近现代教育的大本营。

甘肃举院建成后,纵140丈,横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围。举院西南角开贡院门,进门北行为大门,大门左右两侧设点名厅和搜检厅,进大门,自西朝东,沿中轴线分布有龙门、明远楼、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雍门、录榜所。明远楼两侧建南北号房,一次可容纳4000名考生参加考试。

其中心建筑为至公堂,堂前为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号房,西为龙门,至公堂的门上方悬挂着一个大匾,上面写着“至公堂”,门两侧金柱悬挂左宗棠撰书楹联:“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甘肃近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在这里先后设农业试验场、甘肃劝工厂、甘肃农矿学堂、甘肃官报局、甘肃督垦总局、甘肃高等巡警学堂。民国初期,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移设贡院,在农矿、巡警学堂的校址上逐渐发展成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大学、甘肃学院、国立兰州大学。同时移入甘肃制造局,甘肃官运局,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甘肃工艺学校等机关学校。

如今,甘肃举院旧址的至公堂、观成堂经过修缮,雕梁画栋,重现了当年的雄姿。坐落在甘肃举院旧址的兰大二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从诞生的那天起,就秉承公益初心,历经90年风雨历程,始终弦歌不辍。今年恰逢兰大二院建院90周年。医院决定在至公堂和观成堂分别建成甘肃科举博物馆和院史馆,利用和保护两座历史建筑,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紫朱光芒应犹在,留得楹联百世新。尽管时代不同了,但甘肃举院奠定的甘肃文脉,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文-图(翻拍)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王文元

新闻推荐

雪灾考验下 如何让保险为农业生产穿上“防护服”

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街道办上林源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种植大棚被大雪压塌。(省农业厅供图)本报记者吴莎莎晓霞实习生许丹两场大雪,给陕西的农业保险业来了一场“大考”。1月初,陕西省特别是关中地区普降...

三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甘肃举院: 两百年草昧破天荒)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