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现场
两千多年前,秦人就以势不可挡的气概把“秦风、秦韵、秦之声”深深地刻印在关中这片闪耀着商、周文明的古老大地上。《史记》里就有“秦王击缶善秦声”的记载。而到了明朝中叶,有一个从武功走出的名状元康海,他在落职回家后,“主盟艺苑四十年”,创建“康家班社”,民间俗称“状元班。”不但成就了秦腔事业,而且,他还自创了“曲子戏”这个崭新的剧种,这个剧种就是现在流行西北五省区及周边诸省的眉户戏。眉户戏不像秦腔那样“调儿高,嗓声大”,一个人也可轻声细语演唱,故清朝时人们称它为“清曲”。这也是武功为什么在历史上被称为是有名的“戏窝窝”的原因。那么,康海所创的“曲子戏”正史中记载这方面的内容为何少之又少呢?“曲子戏”又是怎样演变为“眉户”的呢?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方知当年康海因“恃才傲物、藐视权贵、嫉恶如仇、姿意妄为”的狂放性格,在朝野提倡并推行“文必秦汉,诗必汉魏盛唐”的文学改革运动,惹怒了“台阁体”的领军人物、名震四方的权臣李东阳,被以“谨党”削职。加之回乡后创建自乐班发展戏曲艺术,死后被视为下九流不能列位。故正史对康海这段历史记载,文字上只是寥寥几句。传说康海在临终前,恳求家人把他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而家人只是将他没有整理的大堆随笔化为灰烬,他就归西了。只有清末《续武功县志》里有“明康海精秦腔,善创演曲子戏文。”的记述。近年来,研究康海散曲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眉户的产生是康海集曲的结果。”“有康海才有眉户”。新加坡一学者在研究了台北图书馆收藏的康海散曲《沜东乐府》后,首次发现康海一生创作散曲550首,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300首。为此撰文说,“康海的散曲仅是现在唯一能说明眉户曲子形成的最早证据”。而在武功县凤安村有一座明朝末年建造的大戏楼套小戏楼,人们叫它永凤寺戏楼。大戏楼两边的对联没有保留下来,而小戏楼两边的木制对联却写道“敬神唱开春唱邀请状元来演唱”,“秦腔戏曲子戏康海辛劳创作戏”,这座能说明康海就是眉户创始的舞台和那副对联,却在1959年被当作“破四旧”的活证据给拆除了,只留下人们茶余饭后闲聊娱悦的话题流传民间。而我随之想起了前些年89岁高龄的老艺人许先生讲的“康海迷糊唱曲子”的故事。
明正德十六年,47岁的康海戏曲艺术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却突然遭到了妻死子亡儿媳过世的沉重打击。他在昏睡中经常一个人嘴里哼唱着忧郁、伤感,且节奏起伏力强,如泣如诉的曲子。那些深沉悠扬的曲调,让前来探视他的人听后都泪流不止,不离不弃。他哼唱的这些曲子同时也感动着伺服他左右的两位妾女,这两位在“康家戏班”的名伶才女便记录下这些方言语调的曲谱来。康海身体康复后,看了两位妾女记录下这方言语调的曲子,思绪又回到10年前回家被黜的路上,老母亲当时身体不佳吓得他不由自主地也用方言哼唱出了悲伤烦闷的曲子。这些用方言语调自由哼唱的曲谱在康海脑子里已经酝酿很久了,今天他决心要将自己的这种新唱法完善成一个剧种,并推向社会,让人们广为传唱。使它和秦腔一样成为揭露官场腐败和人们发泄心中不悦的工具。于是,他把在眉县拜谒张载先生小住时采集到的野曲小调、民间小令,和去户县、周至、兴平、扶风等地演出时收集到的时调小曲、地方歌谣拿出来,并结合宋代的词调,金元的北曲以及秦腔的曲谱,比对演奏、筛选提纯、整理加工、独辟蹊径、分类谱曲,反复练唱、不断修改、加以完善,最终创出单曲反复或变化反复与多曲连套结合起来,用方言自如演唱的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这些曲调唱起来自由爽快,舒展平缓。康海将他创作的这100多首曲谱按类分为大调、小调,起名曲子戏。其间,他和亲家王九思共同商讨,潜心钻研,“以现实为例,教化为先”编写剧本。按其剧情需要配上合适曲谱,并以琵琶、三弦、板胡、海笛、边鼓辅乐,轰动秦地。这时,康海利用千年古县各地商贾云集此地和官员好友来武功拜访他的独特优势,加大了曲子戏对外宣传的力度和传播的广度。后来,王九思又在康海曲谱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同曲异唱,使曲子戏的唱腔更加温婉缠绵,悦耳动听。
康海去世后,他的亲传弟子周至人张于朋领箱“康家班社”,奔波四省诸县十六七年演出未停,后将“康家班社”改为“张家戏班”。清康熙十四年(1675),“张家戏班”因天灾人祸只好将原班人马买给眉县举人张荣清,张家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悉心经营终使戏班重振雄风,并更名“华庆班”。清咸丰八年(1857),精于曲律的班主张书非常喜爱康海的《沜东乐府》和康海绘制的戏曲脸谱。对康海的曲子戏谱更是有独到见解外,他认为曲子戏中的好些音律,都留有户眉民间传唱曲调的痕迹,将“曲子戏”更名“眉户戏”更为合适。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眉县人民剧团,“华庆班”箱底全部充公,一些箱底上还有当年刻写的“康家班社”的字样,有人说那是康海的遗迹。可是不管怎么说,也不论时代怎么变,秦腔和眉户的音乐形态与唱词特点,都没有脱离康海的散曲艺术特征。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当年康海带领他的戏班演出时的奔放与豪迈,喜悦与心酸。但是,他追求戏曲艺术的“精、气、神”无不印留在他那些不朽的作品中,在民间被人们广为传颂。(B)(12)
新闻推荐
(一)语文承载着民族兴衰荣辱的印痕,穿越时空,默默走来,融入血脉,澄澈心底。在分合、悲喜里,清晰我们悠远的记忆。(二)数学从结绳记事里诞生、孕育,在《九章算术》里升华、延续,蒙昧的步履、光明的气息,给予现...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