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江 鹿韬
在武功县及周边县区的竹编市场,提起张孝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自幼下肢残疾的“竹编王”不仅通过这手绝活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带着38名残疾徒弟,成立了“竹园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领着大家走上致富路。
用一双巧手 “编织”美好人生
张孝林自幼残疾,15岁起在大庄公社竹器社拜师学艺,学得一手竹编绝活。2007年10月,他偶然从电视上看到南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消息,于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合作社成了他的奋斗目标。通过互联网了解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经验,2008年,张孝林在家中腾出地方,联合38名残疾徒弟,开始了合作社注册前的试运作。
家里突然来了这么一帮残疾人,村里有人说他是丐帮帮主,可张孝林不这样认为,他坚定地说:“我们虽然残疾,但并不乞求施舍,我们手里托着的不是打狗棒,而是支撑希望的脊梁,我们腿残了,但我们有一双灵巧的手,同样可以编织出美好的人生。”
困境中坚持不懈 农高会上一鸣惊人
2008年7月,在武功县残联和农林局的支持下,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正当合作社逐渐进入正轨时,竹编市场却出现了销售低谷。社员们辛苦加工的产品只卖出了小部分,让原本高涨的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好多人打了退堂鼓。面对困境,张孝林贷款将社员们的产品收购,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之后,张孝林提出产品必须转型,他曾三去四川取经学艺,并请回了一名四川技师,决定转产藤条工艺编织。经过四十多天的生产,用事实证明藤编北方人也能编制,而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就这样企业转产藤编工艺家具上市了,而且一鸣惊人,产品在杨凌农高会上获得了优秀产品展示奖。
用坚定的心创造更好明天
2009年在武功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已成为了一集办公、培训、生产车间、成品仓储为一体的藤编工艺加工厂。最近合作社又开设了皮鞋制造项目,为不能编织的残疾人又开辟了一条谋生的渠道。
目前,合作社拥有技师12人,参加农户105户,400余人,年产值300万元,是关中地区唯一的一家竹藤编织企业。2008年企业被评为咸阳市示范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并通过了国家质量信用AA等级。
张孝林和38名残疾徒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航程中,还将会遇到多少洪流和险滩,谁都无法预测,可是他们都有一颗自信而坚定的心,创造更好的明天。(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辛建斌通讯员魏文阔许闪鹏2013年,武功县教育局围绕“一五八”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狠抓“一会两节三赛四坚持”工作落实,全年各项工作捷报频传,亮点纷呈:——教育质量再创新高。全...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