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关中西府地区,特别是武功县及周边地区,依然沿袭着结婚送手帕的传统习俗。
咸阳婚礼上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挂门帘”,往往是男方家里安排几个男孩子来做,“挂门帘”之前,先问新娘要手帕,新娘于是送给每人一只手帕。这下,孩子们才开始往门框上钉第一只钉子,挂上门帘的一角后,继续要手帕。等到新娘“很不情愿”地再给每人一个手帕,并悄悄叮嘱“这下要挂完。”孩子痛快地答应后,钉上了第二只钉子,挂上门帘中间的环,又停下来,“耍赖皮“式地继续要手帕,不给的话,就不往第三个钉子上挂,故意让门帘的另一个角耷拉着,既不好看,也无法充分展示新媳妇高超的刺绣水平。新媳妇没办法,于是装作“很生气”的样子,继续给手帕,孩子们继续起哄、耍闹、抢手帕,门帘总算挂好了。
等婚宴结束,给男方家里的客人礼时,要在提笼上苫上手帕;感谢帮忙的乡亲们、厨师,少不了给每人送上一方手帕。在婚礼上,一块块色彩鲜艳的手帕传递着新媳妇初来乍到对婆家亲人的亲切问候和对婚姻生活幸福的向往。
追溯婚礼上送手帕的习俗,与咸阳的才女苏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蕙是前秦苻坚时武功人,是陈留令苏道质的四女儿,美丽大方、心灵手巧,长大后嫁给了窦涛,夫妻恩爱。然而好景不长,后来窦涛宠幸小妾赵阳台,慢慢地冷落了苏蕙。失落、痛苦、孤独和幽怨的苏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约五千首诗作,以之感时伤世、派遣寂寞,怀念曾经夫唱妇随的美好生活,表达对丈夫窦涛深深的爱和幽幽的恨。然后,她将这些诗歌融入八百四十一字的《回文璇玑图》里,并用五色丝线将《回文旋即图》织成了一方手帕,派人送给窦涛。看过手帕上情深意长的诗,窦涛深深被苏蕙的真情和才华所感动,于是夫妻重归于好。
织有《回文璇玑图》的手帕挽回了一段感情、挽救了一个婚姻,作为“定情物”,影响深远。从那以后,无论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还是乡野百姓,儿女成亲结婚,就逐渐流行起送手帕的习俗,一直到现在。(B)(13)
新闻推荐
擂响迎春战鼓闹元宵。舞蹈演出展现出了新年新气象。新春音乐会,乐团团员们群情振奋,士气高涨。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走进春天,喜迎新年。欢乐秧歌扭起来。红红火火迎新年,文化大餐惠群众。2...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