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私塾教师
2013年12月21日下午1点,成都市泡桐树街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几个孩子拿着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原本,走进私塾教师彭浒的“华风讲堂”。
讲堂设在彭浒家的书房。房间四周是木制的大书架,上面摆满了古代典籍和东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著作。窗台上文竹挺拔,书架上绿萝垂摆,给这个由木头和书籍构成的小天地带来生机。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洒进来,上课了,学生们翻开了书页。
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开办私塾,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来此扩充知识,拓展视野,已成为一种新职业。
□李婷 本报记者 江芸涵
国学派:
不死记硬背 让学习变兴趣
2011年底,彭浒放弃了从事十余年的媒体工作,开办“华风讲堂”,专心致志地开始国学讲授。“如果不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那么让他们死记硬背再多东西,也会被他们遗忘在未来的时光里。”
在彭浒的课堂上,没有严肃的先生和规矩的学生,学生可以任意提问。他将中国历史故事编成有趣的段子,让学生大笑着沉迷于历史;他借助图片、视频和音乐,还原诗词歌赋中那些不可言传的美感。对当前的“国学热”,彭浒认为需要明白两点:一是要在了解历史背景下学习诗词,才不会误读;二是让孩子们从诗词歌赋中获取正确的文化审美能力,比枯背章句更有意义。“要给孩子的,不是学习量而是学习兴趣。”
六年级学生王思行在“华风讲堂”学习一年有余,一套“中国古代诗歌赏析”课程学完,他已开始按照格律写古体诗,虽然行文还有些稚嫩,但读起来已是诗歌的模样。在王妈妈看来,送孩子上私塾,目的是拓宽孩子的视野,“未来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的优劣,才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关键。”
海归派:
尊重孩子个性 挖掘闪光点
没有固定教室,咖啡厅、书吧、周遭的博物馆都可以是课堂,去雅安天全地震灾区支教,做课题写论文、批判性阅读、和世界名校学生交流经验……相比传统的国学讲堂,海归刘晓伟的私塾更为现代时尚。“学生们感兴趣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甚至没有固定的老师,我会请来好友、教授、留学生与大家交流。”
刘晓伟曾在四川大学教了9年英语,后来又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完成了教育硕士的学习,才开办私塾。“我们更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和长处进行挖掘提升。比如有些孩子安静,就鼓励他多写字阅读,在兴趣中培养其自信。”
现有17个孩子在刘晓伟的私塾上课,多为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他们中一部分人要通过语言考试和完成论文课题,申请国外大学;一部分人是一边在校读书,一边在这里拓展知识面。
开办私塾,刘晓伟和彭浒有着同样的理念,重点不在填鸭,而在于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找到自身兴趣所在。“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绝不仅只适用于考试,而应该是博古通今、充满想象力的人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游飞)1月13日,悠扬的驼铃声回响在青衣江两岸,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等共同发起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驼队抵达雅安,完成茶叶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对接。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雅安是此次“重走...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