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
□本报记者 李秋怡 张彧希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
站在2014年4月20日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一年,芦山强烈地震灾区从危难走向崛起,正在经历极不平凡的转身。
此时此刻,行走于雅安灾区的山山水水,我们不仅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还听到了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中拼搏奋进的声音;不仅听到了大渡河奔流的声音,还听到了大家实现梦想的声音;不仅听到了推土机挖掘机施工的声音,还听到了新产业萌芽的声音。
这是崛起危难、拥抱新生的声音。这是讲述四川精神、传递四川力量的声音。
“灾后重建,就是一场严峻的赶考”
——这是灾区干部克难而进的心声
芦山强烈地震后仅仅24天,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就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实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同样是穿越灾难、创造奇迹,与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建不同的是,芦山强烈地震后,中央首次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了四川,实行以地方党委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
肩负国家使命,四川省成立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由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分任正、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小组。“中央将芦山重建指挥权交给四川,不仅是科学评估灾情后作出的决定,更是为了增强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说。
从危难走向崛起,一场克难而进的“硬仗”——雅安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规实施项目2251个,估计总投资764.4亿元。
要谋发展,也要补“欠账”——2012年,雅安市GDP在全省排名第18位,面临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等差距和不足。
刚刚从汶川特大地震的余波中走出,又猝不及防地遭遇芦山强烈地震,疲与难可想而知。面对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凝聚正能量、提升精气神”,灾区党员干部提振信心、凝心聚力。
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不过分强调速度,注重统筹规划,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扎实,体现在规划制定上。大到全面指导重建的11个专项规划,小到一个村的重建蓝图,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和修改。
扎实,体现在尊重民意上。房屋怎么建、产业怎么搞,在村民中召开一场场“坝坝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意见。
扎实,体现在科学重建上。注重选址安全、腾出泄洪通道、划定“禁建区”,为避免“二次受灾”拉起一道防护网。
“灾后重建,就是一场严峻的赶考。”上任5个月,省政府秘书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深有体会。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四川省相关单位负责人座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本报讯(记者李旭安微)到东北旅游看“二人转”,到四川旅游看什么?5月5日,四川省旅游、文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演艺团体相关负责人就推动四川文化旅游融合...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