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省文化建设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张良娟 吴晓铃
近期,文化新鲜事儿不少:艺术名家和演员们可以个人持股方式参与文艺院团股份制改造;一个叫“包公仔”的卡通形象亮相《川报观察》客户端,拉近了纪委与普通人的距离。新鲜事儿,源自四川省正在推进的以文艺院团改革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
关键之年,如何践行关键之为?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省委、省政府在关键之年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目标。
把握方向、与时俱进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蓄发展动力
在大量的前期调研之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列入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分类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难点在哪里,怎样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体制改革从路线图进入施工图,会上逐条审议,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细化到时间、落实到部门。
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如何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等一批改革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等一批政策文件。
改革方案如何落地落实?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东明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014年10月17日上午,四川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围绕《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9个部分对全省2014年至2020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19个方面的重要改革举措及88项具体工作。
6个小时后,一条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产品“川报观察”独家解读四川文化体制改革的微信《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快看哪些媒体上榜》就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这条微信,传递的既是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声音,也可管窥改革进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月后,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部署四川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首批6个新媒体产品集体亮相。川报集团抓早动快、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探索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媒体集群,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省内还有新媒体产品陆续上线。成都传媒集团发布进军新媒体“4311”战略,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打造“7网1报1台1客户端”媒体网群……
媒体融合涉水起航,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正向深水区推进。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4年来,商业订单不断,职工收入增加。如今,剧院开始试水社会资本介入、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以二次改革激发院团活力。而被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也有一整套制度设计监督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政府采购的文化惠民活动必须丰富内容和形式,送文化活动从过去的“包养”变成“择优录取”。
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植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创作瞄准精品,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四川篇章
去年,要问最火的电视剧是哪部?很多人都会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去年举行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包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内,四川有7部作品摘获全部六个类别的奖项,为四川又一次赢得“满堂红”。
“四川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人才富集,四川文艺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人民、扎根生活;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树立精品意识,勇于艺术创新;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下转12版)
新闻推荐
科学重建冬暖雅安——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雅安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科学合理确定建设标准,优化设计,加快推进,全面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