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震局多项工作荣获表彰
今年以来,四川省地震局喜讯连连,多项工作、多名员工获得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表彰。1月,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政务保障4大领域工作在全国评比中荣获优秀,张利兵、周荣军、苏琴、范开红4位员工被评为先进。3月,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台网中心被省妇联授予 “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是省直机关仅有的4个集体之一。“五一”节前夕,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研究员易桂喜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和荣誉,是四川省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多年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集中体现。
□地宣 文/图
紧盯震情,提升监测预报水平
2013年4月20日8时3分,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台网震后不到40秒测定参数;震后2分钟,发出速报短信。这较之汶川特大地震取得重大进步。四川地震监测工作者们采取接入周边台站方法,解决台网限幅问题;实施台网升级改造,依法处置影响台站观测事件10余起,年均行程30万公里,近两年维护台站409台次,台网运行率达99%;狠抓监测质量,2012年以来获得全国监测质量评比前三名分别有18项、24项、27项。这些数据背后,堆积了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积淀了他们跋山涉水的艰辛。2013年,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被中国地震局和人社部评为全国地震监测工作先进单位。
在强化监测的同时,四川省地震局以震情为中心,升级监测数据中心,改造视频会商系统;现场核实宏、微观异常195起,召开周月会商172次、专题会商115次及专题研讨会多次,近两年妥善处置预测意见55份;清理2007年以来观测资料和震例,开展预测指标研究;健全片区协作和专家联系制度,发挥基层作用。近年,四川分析预报人员较好把握全省地震趋势,为四川省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川分析预报工作在2013年度全国评比中7项获前三名,实现历史性突破。
创新举措,增强综合防御能力
2014年,中国地震局首次认定1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其中四川占5个,这充分说明四川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正逐步提升。
2012年,四川完成《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强化防震减灾法制管理。四川省地震局近3年对734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审定,市县部门2013年对997项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审查。
全省13个市县开展城区活动断层探测,2个市县完成地震小区划,26个县完成地震地质填图。灾后重建县城、乡镇均进行了活断层探测或建设用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四川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除在全国率先创建示范县外,还建成科普教育基地11个(国家级2个);建成示范学校779所(省级199所),提前实现每县至少一所示范学校目标;建成省级示范社区40个(国家级9个);建成农居工程示范乡镇606个、示范村3333个,农居工程达600多万户。
此外,四川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2013年举办科普报告会416场,刊发文章879篇,印发材料246万份,制作声像作品25部。2014年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参赛学校7200所,参赛人数703.4万人。
瞄准实战,强化应急处置工作
2012年以来,四川省地震局有序有效应对处置了白玉、芦山、得荣、康定等10余起地震突发事件。这得益于他们坚持从实战出发,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利用技术系统震后20分钟初步估算出灾害损失:“人员死亡约百余人、受伤约数千人”;震后48分钟,产出烈度速报图,初步判定“震中烈度约为10度”;震后90分钟,作出“宝兴成为通讯孤岛”判断,缩短了震后信息“黑箱期”。
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四川省地震局制定专项应急准备方案,组建了由200余名人员组成的现场工作队,与西南五省建立片区协作机制;推广建设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全省58个市县已经建成,芦山强烈地震应急期间,首次实现从国务院指挥部到灾区现场视频通讯。
2012年起,四川省地震局与省委组织部联合连续举办3期县(市)长防震减灾与应急管理培训班,对全省183个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了系统培训。坚持每年开展应急检查,组织参加地震演练活动。
四川省地震局还推进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除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省应急救援总队外,重点市州专业救援队人数达2万余人,志愿者队伍约12万人。省级专业救援队伍训练基地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围绕中心,创新政务服务保障
四川省地震局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服务账号、政务发布终端等新媒体,为民众了解防震减灾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官方微博被评为“2013四川十大省级部门政务微博”。设立总值班室,坚持24小时值守,实行“无缝隙”联接,及时采编报送信息、答复群众咨询,曾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
地震事件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均迅速组织专家解答民众疑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采用微直播方式宣传报道康定地震等事件;制作播放《追缉芦山地震元凶》等电视专题片。四川省地震局2011-2014年度新闻宣传工作连续被中国地震局办公室评为先进。
近年,四川省地震局完成《四川地震全纪录》、《四川省志·地震志(1986-2005)》等大型图书编纂工作,留存下宝贵史料。还牵头承办了亚太地区地震应急演练、防震减灾西部论坛等重要会议和活动,为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无畏艰辛,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在四川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背后,一大批地震工作者以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的精神,怀着做好本职工作的朴实信念,在重重困难面前,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职责,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张利兵,原乡城地震台台长,1991年调到台站工作,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长年忍受着高原工作带来的病痛,使条件极其艰苦的乡城地震台正逐步向国家级先进台站迈进。
苏琴,测绘工程院高级工程师,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主动参与高原野外观测工作,对发现的每一起异常认真分析处理,她说:“只有认认真真研究每一个细节,才可能把握震情发展趋势。”她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多次取得突出成绩。
周荣军,是工程地震研究院首席专家,组织完成100余项课题,参与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发表多篇颇有影响的论文,在全国地震学界已是颇有名气的专家。每次地震事件发生后,他总是耐心、细致解答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帮助民众消除恐震心理。
范开红,作为一名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多次参与地震现场工作,依靠自己在地理信息、震害预测等方面的技术专长,圆满完成汶川、芦山、康定等多次地震的烈度图绘制和灾情评估任务。
新近获得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易桂喜,在地震预测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默默奋战了近30年,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她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近年的日常分析预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有一个特殊的团队——四川省地震台网中心,这是一支以女同志为主的队伍,在2012年至2014年8月期间,分析处理地震93560余条,速报地震891次,地震编目数量占全国的40%以上——也就是说,她们完成了全国近一半的地震分析处理工作!
这些地震工作者们克服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心系群众,忘我工作;他们践行宗旨,着力提升四川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他们甘于奉献,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四川人民受到地震侵袭时,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新闻推荐
雅安雨城区开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处罚第一单本报讯(记者游飞)6月11日,记者从雅安市雨城区环保局获悉,当天,该局正式对雨城区某乳牛场开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经调查核实,该乳牛场存在通过渗坑超...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