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岷江码头上的货物
清代瞻峨门(高西门)
1914年的铁牛门码头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印度象牙
印度洋齿贝■唐长寿
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古老的乐山曾在这条文化与经济并存的道路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方辐射出的“丝路”经济带中,乐山地理上的岷江道、平羌江道、阳山江道、沐源川道,在史学家眼中,无一不是文化与经贸、历史与人文的交汇物。为唱好“一带一路”的优美和声,挖掘乐山“丝路”历史文化符号,本报特约请乐山文史研究专家唐长寿,以“南方丝绸之路与乐山”为主题,分三期向读者讲诉乐山在南方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那些事儿。
——编者按
1 南方丝绸之路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分为东、中、西三线。西线又分东、西两路,东路称“五尺道”(又称“石门道”)。五尺道经四川乐山、犍为、宜宾、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楚雄至大理。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正式提出的,指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张骞出使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洲大陆的陆路通道。
相对于西北丝绸之路,史学家称从成都出发南下经云南、贵州、两广往东南亚、南海、印度、西亚、欧洲的国际商道为“南方丝绸之路”。
据段渝先生考证: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输往南亚、中亚并进一步输往西方的最早线路。早在商代中晚期,南方丝绸之路已初步开通,产于印度洋北部地区的齿贝和印度地区的象牙即在这个时期见于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三星堆青铜雕像文化因素和古蜀柳叶形青铜短剑形制等也由此而来,产于印度和西亚的“瑟瑟”也不仅见于四川考古,而且见于文献记载。
香港南丫岛曾出土典型的三星堆文化牙璋,三星堆祭祀坑里的部分海贝也来自于南海,表明早在商代,古蜀文明就已经与南海地区发生了文化联系和交流。
印度所最早知道的中国梵语名称作Cina,中译为支那,或脂那、至那等,就是古代成都的对音或转生语,其出现年代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Cina这个名称从印度转播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后,又形成其转生语Seres、Thinai等,如今西文里对中国名称的称呼,其来源即与此直接相关。而Cina名称的西传,是随丝绸的西传进行的。
可见,南方丝绸之路确曾对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不愧为古代亚洲以至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大纽带。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分为东、中、西三线:
西线即是《史记》所称的“蜀身毒道”。《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故名”蜀身毒道”。
西线又分东、西两路,西路称“零关道”(在不同时期又称“牦牛道”或“清溪道”);东路称“五尺道”(又称“石门道”)。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四川双流、新津、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越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姚安,西折至大理;五尺道经今四川乐山、犍为、宜宾、云南大关、昭通、曲靖,西折经昆明、楚雄。两路在大理会合后,继续西行至今永平,称为“永昌道”(又称“博南道”),从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经保山渡怒江,出腾冲至缅甸密支那,或从保山出瑞丽抵缅甸八莫,再西去印度、中亚、西亚而达欧洲。
中线分“步头道”和“进桑道”两条道路。步头道先由陆路从五尺道至昆明、晋宁,再从晋宁至通海以南的步头,沿红河而下达越南。《蛮书》卷六载:“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头,从步头航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故名“步头道”。这条线路是沟通云南与中南半岛的最古老的一条水路。秦灭蜀后,蜀王子安阳王即从此道南迁至越南北部立国。进桑道则是出昆明经弥明,渡南盘江,经文山出云南东南,入越南河江、宣光,循盘龙江,抵达河内。
东线称为“夜郎道”或“牂牁道”,从成都南下至夜郎(今贵州西部),再经西江至番禺(今广州),出南海转东南亚。《史记西南夷传》载:“建元六年,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问所从來。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賈人。賈人曰:独蜀出枸醬。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归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因道经夜郎国地,故称“夜郎道”,又因取道牂牁江(南盘江、西江),也称“牂牁道”。
南方丝绸之路西线(蜀身毒道)从成都平原经云南至缅甸,西行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再至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这条纵贯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亚大陆途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交通大动脉之一。南方丝绸之路中线(步头道、进桑道)和东线(夜郎道)则沟通了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
2 乐山 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乐山成为水陆交通转运枢纽之后,同时在唐代开始造船,在宋代已成为四川造船中心,年造官船45艘。到明代,蜀王仍在城北关爷庙设船厂,该地因之也名为“王船厂”。
南方丝绸之路东、中、西三线从成都出发,第一段路程均要走沿岷江而下到宜宾转五尺道、步道、夜郎道,位处岷江中游的乐山成为必经之地。此外,丝路西线(蜀身毒道)又分东西两路,两路之间有三条横向支线连通,分别是:平羌江道(起于嘉州止于雅州)、阳山江道(起于嘉州,止于汉源、甘洛海棠)和沐源川道(从嘉州到新市镇转西昌),三条支线的起点均在乐山。因此,乐山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多条路线的交通枢纽。
唐代设驿,到宋代名嘉定驿。据《宋史·食货上三(布帛、和籴、漕运)》载:“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自剑门列传置,分辇负担至嘉州,水运达荆南,自荆南遣纲吏运送京师。咸平中,定岁运六十六万匹,分为十纲。天禧末,水陆运上供金帛、缗钱二十三万一千馀贯、两、端、匹,珠宝、香药二十七万五千馀斤。”
宋以来的川茶易马贸易以乐山为茶船汇集点,从川东巫山、建始运往黎州、雅州以至藏区的“边茶”沿长江、岷江逆流而上,在乐山城下中转停泊,然后再溯青衣江而上,分销各地。每当运茶季节,嘉州城下泊舟常在一百艘以上。宋代的乐山是岷江道上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
乐山成为水陆交通转运枢纽之后,同时在唐代开始造船,在宋代已成为四川造船中心,年造官船45艘。到明代,蜀王仍在城北关爷庙设船厂,该地因之也名为“王船厂”。
明代嘉定州知州钟振评曰:“当六达水陆要冲,舟车旁午无宁日。”明人顾祖禹在《读史方域纪要》中评说道:嘉定“北去成都不过五驿。宋牟才子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其州据黎、雅上游也。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其意是说乐山是从南方通往成都的咽喉。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诗云“水驿江城日日过,云峰高处见三峨”。道出了作为水码头的乐山的壮丽景观。
到清末,日本教师中野孤山在《游蜀杂俎》把乐山称之为“嘉定港”,记道:“港内常有上千条船只停泊,形成一个码头城市。”他进而认为乐山“主要的收益依靠船舶的进出,货物的集散”。乐山俨然成了一座商贸城市。中野孤山还说:“嘉定港帆樯林立,上下船只穿梭如织。入夜各船灯火映照江水,形成一方奇观。”民国《乐山县志》总结道:“县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上通成都,下达渝夔,雅河通雅安、天全,铜河通峨边、金川,为水陆要冲。商埠之盛,甲于川南。”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当之无愧。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打太极拳唱出欢乐本报讯(记者曹江帆文/图)五月的五通桥风光旖旎,美丽的木鱼山上,树木茂盛,鲜花盛开。5月16日,五通桥区西湖太极拳站的太极拳爱好者们相约在此举行联欢活动。练太极、跳舞……各种活...
雅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