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这是大多数人每天都会做的事。如今,一种从走路衍生出来的运动正在大面积扩散,成为市民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装备简单,不受年龄、场地、时间限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健步走,这种将运动健身和娱乐结合的新模式,正在雅安市广泛流行。
用脚丈量旅途
雅安健步行者游泸定
16日,去往泸定桥的道路上,有一队人三三两两地步行着。说是散步者,他们的步伐却又明显有些快;说是赶路人,他们却不曾招手叫停过往的汽车。
走近一问,才知道他们是雅安“自由行”徒步群的成员,徒步游览泸定县城就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每周一次长距离徒步,是徒步群的老规矩。作为一个已经成立4年的徒步群,“自由行”徒步群已吸纳了304人。每周群里提前发出通知,告知群友们徒步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到达约定时间,群友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徒步活动,几年下来,成员们的足迹不但遍布了雅安市的山山水水,还涉足到了其他市。
当日,76位“自由行”徒步群成员来到泸定县城,徒步参观泸定县城和泸定桥。“别人的旅行是坐在汽车上看风景,而我们则从车上下来,一步一步,用脚去丈量我们的旅途。”团队管理者张莉说。
“比起在城市里行走,大家更加向往乡间,那里车辆少,四周风景也漂亮。”张莉说,由于平常工作繁忙,大家没有时间去郊外锻炼,每一次集体步行,团队都会选择空气清新的乡村,既锻炼身体,又一览美景。
上千人参与
健步走逐渐“大众化”
2004年,雅安成立了第一支以“走路”为锻炼方式的团队。说是团队其实有些夸张,因为成立之初,队伍只有4人。如今“自由行”的群主张莉就是4人中的一个。
“当时的成员都是单位的同事,因为整日坐在办公室里,我们非常向往户外自由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开始利用周末的时间四处徒步。”张莉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到他们中来,团队从4人发展到30人,后来又发展到100多人。本来是同事之间周末的邀约,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叫做“户外阳光”的徒步协团队。
如今“户外阳光”徒步团虽已解散,但更多的徒步团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大大小小的健步走、徒步群有几十个,参与人数上千人。
60岁的徐进平,是一位健步走爱好者。除了参加每周团队活动,已经退休的他每天都要出来走上几次。“这种锻炼方式最简单,只要天气允许、有平坦的道路就可以进行。”徐进平说,他每天从原云母厂宿舍出发,走到青衣江大桥再折返,这样的路程一天至少要走两次。
徐进平说,自己年轻时因工作劳累患上了支气管炎,通过这些年的锻炼,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健步走,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平坦大道
吸引更多人参与运动
健步走,首先要选择好走的路,参加健步走运动多年,张莉和其他爱好者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路越来越好走了。
不爬山,不涉水,选择平坦的道路步行,每次步行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不超过5公里。这是“自由行”团队为了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运动中而订下的“规矩”。可以前,实现这个目标却有一些困难。“我们原本就向往乡村,但以前城郊路况不佳,农村道路也多泥泞,许多老年人只能望而却步。”张莉回忆说。
如今,城市里修起了一条条专供健步走的沿河步行道,农村的道路也不再像昔日那样泥泞。平坦宽阔的农村道路,让健步走爱好者们不用担心路况放心行走。据张莉介绍,现在“自由行”团队里,年龄最大的成员78岁,年龄最小的2岁。
“四处都是宽阔干净的柏油路,老人不用担心摔跤了。”张莉说,如今农村的道路平平整整,车辆行驶有序,安全性大大提升,道路条件的改善使得参与健步走的市民越发多起来。
雅安日报记者鲁妮娜
新闻推荐
母亲塞到李刚汽车后备厢的棉拖鞋“母亲制作的棉拖鞋,样式虽然不如街上卖的好看,可是穿上既舒适又暖和。七双棉拖鞋,得穿...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