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一种纯精神的性质,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有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这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段话,用它来描述李贵平新著《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当妥帖。
茶马古道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远征古道,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兴盛于唐、衰没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目前学界认定的主要有两条:一为滇藏线,从西双版纳经过大理、中甸、拉萨到尼泊尔、印度;一谓川藏线,自雅安经康定、拉萨到尼泊尔、印度。由于现代公路的出现,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旅游项目的开发、自然村落的拆迁等,茶马古道的线路遗迹遭到严重破坏。于今人而言,这条“天边”的古道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尽可能还原古道的骨骼和肌理,让读者真切领略千年古道的前世今生,为学界研究提供另一种文本,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李贵平在文本的选择和切入方面表现出他的智慧和诚意:截取川藏线中以横断山脉为轴心的近千里古道作为“标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以笔为杖,在烈日或寒风中颠簸,在悬崖峭壁上攀爬,在冰雪、暴雨中跋涉,进行了数十次的实地探访,展现出探险家的勇气。与在文本选择方面所展示的“机巧”相比,作者在落笔成文之前,用的却是最“笨拙”的方式——满怀虔诚和敬畏,俯身端详、摩挲古道上的石头、“拐窝”(背夫T型拐杖千万次在岩石上戳下的坑)、茶马司的遗址等每一处实迹;走村串寨,寻访活化石般的马帮后代,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最后的故事和影像;尽可能在散落的史料中打捞、甄别、择取,时而以旁观者的姿态,客观地陈述、真实地还原,时而以介入者的身份,冷静地描写、动情地议论,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视角和呼吸,一同探究、倾听、凝视、沉思,继而生发共鸣。
这种“笨拙”的呈现方式,达到的正是普通读者期待的效果——崇山峻岭之中,险关万重,马、驴、马骡、驴骡的踢踏声和叮叮当当的铃铛声,马夫的吆喝和风马旗的猎猎之声,马帮与土匪厮杀的烟尘和横飞的血肉,人与动物坠落山谷的惨烈和悲鸣,茶马互市的热闹与喜庆……各种画面纷至沓来,如同“昔日重现”。
绵延四五千里、迤逦于横断山深处的茶马古道,是先民们在千余年来以生命相搏踩踏出来的漫漫古道。漫漫征途,吉凶未卜,为了活下去,跋涉者带着他们心爱的驮畜,仅靠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敢上路。天空浩荡,人与动物寂寞的身影那么卑微渺小,但他们在大地上行走的姿势却是那么伟岸和不屈。卑微、渺小与伟岸、不屈,在李贵平的笔下形成强烈对应,不能不说与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有关。需要肯定的是,作者凭借着自己丰厚的学养和不凡的视野,不仅勾勒了一幅茶马古道沿途的民族风情图,也对汉藏等多民族古老的政治生态、制度、商贸、驮畜、古战场乃至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做出了精细的阐释或生动的描述,令人长见识、开眼界。借用茶马古道的命名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所言:“李贵平的故事建构了一种独特的行走文学形态,这就是深入的行走,瞬间的捕捉,真实的记录。在这样一种行走文学的背后,我感觉到了故事中词与物的力量。这是在一般记者行文中很难见到的。这本书也是文化遗产的记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深度旅游和考察手册。”
李贵平供职于一家知名都市报,近年来,带有他印记的“贵在行走”专栏频繁亮相,受到热捧。他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旅游与摄影》《旅游》等名报名刊上发表的1400余篇散文、游记、军事述评及专栏随笔等,可读性强,意蕴深远。这本新著中,李贵平不仅展现出他作为一名记者的敏锐和踏实,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才华和应有的情怀。在行走中发现,然后沉淀、解读、再现,这是《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的基本形成路径。如果慢慢品读,你会有不安和新奇共生,有恍惚和叹息交织,有感动和敬意在内心弥漫、蒸腾。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为加强全省劳务品牌培训项目师资队伍建设,日前,2019年首期劳务品牌“川茶”茶艺师培训班在雅安市开班,共计来...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