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观测点鸳鸯成群(市鸟类保护协会供图)
鸟类观测点畅游的鸬鹚(市鸟类保护协会供图)
25日晚,一批南迁的红嘴鸥来到市鸟类保护协会设立在雨城区的鸟类保护观测点。通过观察,市鸟类保护协会发现,此次作为“先遣队”的红嘴鸥有40只,比上一年第一批到达的红嘴鸥数量上要多些。
而在红嘴鸥到达前,斑背潜鸭、骨顶鸡、角鸊鷉、斑嘴鸭等候鸟也陆续到来,它们与本就生活在这里的鸟类一起,让该鸟类保护观测点逐渐热闹起来。近年来,雅安市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形成了鸟类与现代城市共生的和谐局面。
保护措施得当
鸟类栖居城市
28日,天气晴好。市民们走在青衣江边,便能看见一群群鸟儿在青衣江的碧波中嬉戏,一派怡然自得的场面。
而在市鸟类保护观测点,这个雨城区内不足一亩的滩涂小岛上,近日可是热闹非凡。鸳鸯、赤麻鸭、灰头麦鸡、黑鹚长脚鹬等鸟类聚居在此,市鸟类保护协会观测点工作人员也利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的生活方式。
“目前在我们这个鸟类观测点,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鸳鸯、鵂鹠等栖居达300只以上。不少鸟类都成功繁殖,鸳鸯更创下一窝繁殖达14只的记录。”市鸟类保护协会负责人谈及此,仍然难掩兴奋。
根据市鸟类保护协会给出的数据,目前雅安市观察记录的鸟类有504种。其中,包括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5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而在鸟类保护观测点观测到的国家重点一级、二级鸟类达300只。
大量鸟类在城市聚集,说起来还要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生态的保护和对鸟类的重视。
2018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安排下,由市林业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启动城区鸟类观测和保护工作。雅安市在鸟类聚集地设置了24小时专人值班的鸟类保护观测点,开展相关招鸟、引鸟工作。同时,对来雅鸟类进行观测、记录。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和鸟类保护协会设置了专职人员24小时轮班对观测点进行巡查,保证鸟类安全。
如今,该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雨城湖珍稀鸟类品种和数量也与日俱增。据市鸟类保护协会介绍,自2018年鸟类保护观测点设立以来,已记录鸳鸯、凤头鸊鷉、金眶鸻、赤麻鸭、白眼潜鸭、针尾鸭等鸟类就地繁殖未迁徙。还记录了人工制作的鸟巢在当年鸳鸯孵出后,其巢穴被鵂鹠再次利用的案例,每个巢穴当年基本达到两窝鸳鸯成功繁殖的记录。
专家连连称奇
共建鸟类家园
24日,“半米家园·城市珍稀鸟类保护暨金虹雉奖颁奖”活动在雨城区举行。“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多少,考量着一个地区的综合生态环境。”中国科学院著名鸟类学家何芬奇教授说,他在雨城区鸟类保护观测点所见到和了解到的情况,让他惊叹不已。
鸟类迁徙经过雅安并暂时停留,对此市鸟类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和鸟类学家们并不稀奇。毕竟,雅安本就处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南北)迁徙通道重叠处。
但他们感到惊讶的是,雅安市发现珍稀鸟类的地点,并非在郊区山林之中,而是在市区范围内。大量鸟类栖居在城市中,这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都是相当罕见的。“我已亲眼所见,但我去说给别人听,谁能信我呢?只能请他们自己来看!”
何芬奇表示,很多珍贵的动物,默默在城市角落与人类共同生活,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有时候还会伤害它们,雅安市政府的保护措施做得特别好,应该复制推广。
“如果世界只有一米,雅安就为生态环境与动物保护留下了半米,率全国之先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为珍稀鸟类和迁徙鸟类,保留了一个安全栖居与繁殖的家园。”当天的参会嘉宾们,对雅安市为珍稀鸟类设立“半米家园”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大多数鸟类迁徙都是沿着河流河道,并在滩涂取食,而人类同为沿河岸建设城市并生活栖居,有时候人与鸟类会出现矛盾,但在鸟类保护过程中,我们发现多种鸟类与人类的安全距离保持在40—50米,在城市中心‘鸟类喜爱的地方’为珍稀鸟类留下‘半米家园’,就显得尤其重要。”市鸟类保护协会负责人说。
目前,又到了鸟类迁徙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成群结队出现在市民们眼前。对此,市鸟类保护协会也提醒市民,观鸟时同鸟类需保持40—50米的距离,最好带上望远镜。观鸟时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要追赶鸟群,为候鸟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迁徙的珍稀鸟类在雅安栖居繁殖,其中一些有望成为‘留鸟’,突破‘科学常规纪录’,这是雅安践行绿色发展和深耕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佐证。目前,鸟类保护科普研学、文化旅游、建设森林花园城市等新发展理念,正在雅安落地生根,这也将极大促进雅安知名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市鸟类保护协会负责人说。
雅安日报记者 鲁妮娜
新闻推荐
雅安日报讯10月28日至29日,为扩大雅安“大熊猫与茶”两大IP影响力,雅安市开展了雅安旅游景区考察体验与营销实地对接活...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