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雅安 今日名山 今日荥经 今日汉源 今日石棉 今日天全 今日芦山 今日宝兴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今日荥经 > 正文

姜家大院 一座清代豪宅的百年兴衰(下)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9-11-07 02:04   https://www.yybnet.net/

姜家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著名的开善寺和姜家大院一墙之隔。

荥经是茶马古道的重镇。

左翼作家周文也是姜家后人。

这里是姜家“裕兴号”旧址。

门户雕饰很讲究。

石阶上长满青苔。

这个牌匾是当年县官题写的。

□李贵平 文/图

姜家大院位于四川荥经县民主后街,明末由当地徐姓土司所建,清道光年间卖与姜家先祖,几经改建,成为川藏线上名噪一时的“裕兴号”茶厂,算下来有170年历史。

荥经制茶历史上,姜氏收购各路茶叶时非常注重质量,制茶的配料独特。工序包括:鲜叶采购、筛选、摊晾、杀青、烘干、选梗、揉捻、发酵、翻捡、烘焙、晾干、加浆、紧压、包装、入库等四十道工序以上。由于要求严格,所生产的砖茶色、香、味俱佳,很适合藏区气候和藏民饮用,极受藏区各阶层人士之喜爱。

清朝末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姜家还租下近邻陈家大院作厂房,雇佣了很多人,生意红红火火。

“好长一段时间,其他边茶都销不到西藏去,只有姜家‘仁真杜吉’可以卖到那里去,因为数量不多,也只有西藏上层人士才能吃到。于是,一个个背二哥背着姜家砖茶,顶风冒雪,翻越大相岭,走过化林坪,深入康藏雪山,年年月月,号子声和吆喝声混在一起,在山旮旯里传得老远……”姜家大院十五代传人姜世民老人说。

漫漫风雪贩茶异常艰难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但,世界上有这样永不磨损的轴心吗?当然没有。

姜家遭受的第一次考验是在清末民初。

当年,雅安地区的茶包子只背到康定为止,纵深路程由藏人重新打包,以生牛皮裹之,用牦牛、马帮驮运,直到拉萨等地。由于路途过于艰难,加之社会的动荡,当局对茶叶的政策时有变动,清末的专用茶票渐渐取代了之前的茶引(指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等于执照)。各省商贩凡纳税者都可领票运销康藏之地,市场热闹了,也良莠不齐了。严格控制茶叶质量的姜家茶店一时有些不适应,生意做亏了,欠了些债,甚至经常没法开工生产,家里除了一些田产,只剩下“仁真杜吉”的商标和债务。再也无法养活大家族了,姜氏决定分家。

分家的条件是:要么分田产,要么分商标和债务。老二姜永兆有四个太太、七个儿子、九个女儿,那些田产无法养活家人,他选择了商标和债务--哪怕穷得叮当响,也要偿还所有的债务。这是姜家的骨气和灵魂。

姜永兆是个熟读诗书的儒商。他决定派大儿子永昌和侄子永吉去西藏谈判债务解决等事宜。当时家里已很窘迫,拿不出多少钱给两兄弟做盘缠,就蒸了几袋玉米馍馍,由家里仅有的瘦驴驮着,让他们步行去西藏。这是1841年的事情。

带着挽救姜家的神圣使命,姜永昌、姜永吉兄弟俩咬牙上路了。行程异常艰难,从荥经到拉萨要越大相岭到汉源(黎州)、翻飞越岭,经泸定、摩西镇、康定(打箭炉)、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察雅、昌都、洛隆、工布江达、达孜等18个城镇才能到达,其间要穿越险象环生白雪皑皑的贡嘎雪山群(最高峰海拔7556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漫漫古道,山高谷深,风雪茫茫,野兽出入,一路上两兄弟走得很辛苦,饿了吃玉米馍馍,渴了喝凉水和冰雪,晚上睡在山洞或随便找个人家的屋檐躺下。几个月之后,两兄弟形同乞丐,拄着拐杖辗转找到前藏、后藏的上层人士,称之前姜家所欠债会由他们来还,绝不亏欠,以后姜家也会继续做高品质的藏茶供应藏区,扎根于汉藏大地的商业根脉不会断在他们手里。

诚信极高多有茶商求助

西藏上层人士之前听闻过姜家的情况,更被俩兄弟不远千里赴藏协商的精神打动,于是借了一些金银和药材给哥俩,还送了一个无价之宝鼻烟壶留作纪念。在打箭炉,永昌、永吉将金银和药材换为流通的钱后,一路披星戴月,又步行回荥经。

凭借这些借来的钱和姜家的技术,在姜永兆的主导下,茶厂又重新开工,逐渐走上正轨,终于把欠债还清了,还有了盈余。这是1850年的事情。

1851年春,一阵吱吱嘎嘎的马车声压过开善寺洋槐下的青石板路,姜家人徜徉在这条老街上,他们注意到了一座老院子。很快,姜家人从一徐姓土司手里,购得了那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大院。到手后,姜家在徐氏院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装修,请工匠在家里精工雕琢,西面建造了茶叶生产棚架(车间),并添建了居住的后院,形成“七星抱月”的院落格局。这,也就是后来的姜家大院。

清同治初年,当时的掌门人姜永昌又在北街福元巷再建新店,人称姜家三大店(老店华兴号,后店裕兴号,新店又兴号)。

过了几十年,到1914年初,姜永寿当家后改“华兴号”为“裕兴茶店”并亲临康藏与各债主见面,商议再由各债主支持一把。“裕兴号”茶店再度走红,年产边茶值十万两银。姜永寿办事老练智慧,精于茶叶鉴别,人称“茶状元”。

1915年,姜永寿又将“裕兴茶店”更名“公兴茶店”,此时姜氏茶业已达年产边茶四十万余包的规模,成为当时荥经茶业之首,又一次享誉雅安,誉满康藏。

自“华兴号”起,姜氏就在康定购房设庄(房产1952年才变卖)。姜永吉、永寿等在藏区的威望和诚信度极高,多有其他茶商求助、依附、借用姜氏“仁真杜吉”品牌和信誉。故荥经有句民谣“丑死不麻筋,拜谢(拜寄,当干儿子)姜华兴”,以誉姜氏之盛况,并讽刺那些以低下手段借用,套用姜氏“仁真杜吉”品牌发财者。

曾几何时,那些身材高大、皮肤黧黑、挎着短剑、穿着手工黄麻上衣的康巴汉子,也成了姜家大院的常客。他们在院子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爽朗的笑声如桂树花蕊的香气,弥漫开去……

商运起伏一如茶道坎坷

商运起伏,一如茶道坎坷,蜿蜒在缥缈云端。

1917年,姜家“裕兴号”就与闻名县内外的兰贡爷(荥经著名茶商兰荣泰之父)结成了儿女亲家。既是亲家,双方便有“共赢”义务,这个义务是:姜家获得颇有权势的兰贡爷的保护,兰家则获得姜家生产边茶的技能传授和贸易支持。

久而久之,姜家扶持兰家茶业也为自己付出了代价。根据姜家后人的说法,姜家前后扶持兰家开拓市场达10多年,直到1928年前后。其间,为了扶持兰家做好茶生产,“裕兴号”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传授生产技能,二是出让市场,三是在“荣泰号”边茶立脚之前采取一搭三、一搭二、一搭一的办法,也就是买一包姜家茶送三包兰家茶,帮助兰家打开销售局面,直到兰荣泰的茶完全在康藏站稳脚根。这样帮下去,犹如被一个不会游泳的溺水者拖下去,虽最终救起他,但救人者自己也呛了不少水,弄得气喘吁吁浑身散架。

家大业大,拖累也大。姜家自身几十口人的吃穿用度全搁在“裕兴主人”身上,“主人”为了使家庭成员之间不产生矛盾和冲突,规定大家的吃、玩、耍、拿由管家按时结账,近乎大手大脚。这种看似风光热闹、坐吃山空的措施,耗费了“裕兴号”的大量钱财。

姜家衰落的另一原因,始于“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

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首先想到的就是操纵边茶贸易。成立了西康最大的“康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要求所有茶商一律统一到康藏茶叶公司旗下,不允许私自卖茶入藏。

姜家产业不愿掺和刘文辉的事情,更不愿加入“康藏茶业公司”,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庇护,无法贩运茶叶入藏。他们投资其他生意,把钱投资到了一个做绸缎生意的远房亲戚处,亲戚凭姜家的巨额投资赚了大钱,在香港、上海、成都都开了铺面。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大吃独食,只将借来的本钱还给了姜家,其余占为私有。

姜氏茶业结束两百年辉煌

1946年前后,姜家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西藏商人还想拉扯姜家一把。由于从雅安经康定进藏的道路均被刘文辉武装把持,藏商只得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绝路”,试图将姜氏“仁真杜吉”运入西藏,线路是:背夫将茶从荥经背到雅安,坐竹筏到乐山,乘轮船到武汉后,通过火车转运到广州,经远洋轮船到印度,最后从印度进入西藏。山高水长,绕了一大圈儿。姜家感受到从千里雪域送来的暖意,极为感动,运作也卖力。

这次运输虽然成功了,但成本实在太高,以后,西藏方面再没找过姜家。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雪上加霜的是,荥经县一度还出现了假茶--桤木茶。《荥经文史》记载:“粗菜逐渐不敷边引之需,故有奸商采桤木叶掺入茶中牟取暴利,茶务渐衰”,桤叶入茶,市场搞乱了,这也让恪守诚信的姜家茶业无所适从。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姜家已大量欠债,只好把所有土地都卖了,家业也完全垮了。当时的掌门人姜永清借钱做了点茶,勉强把家人养活。

1950年初,为重振姜氏茶业,姜家十四祖姜镇德弃学执掌姜家“蔚兴生”,与朱开华、徐建章合并为“协康”茶厂。最终无回天之力,终于1952年心有不甘歇业。从此姜氏茶业结束了两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唯“仁真杜吉”这一品牌仍长留藏区人民的记忆中。

而作为建筑实物,姜家院子在风雨飘摇中默然矗立,乃属姜氏遗珍。

一门望族,旁支颇多。作家周文的母亲便是姜氏姜永康的大女儿,永兆的大孙女。周文,1907年6月生于荥经,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之一,被鲁迅先生称为最优秀的左翼青年作家之一。近现代,姜家诸先辈对荥经教育事业也颇有贡献。

离开姜家大院时,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一道猩红色光晕将大院涂下浓浓的阴影。桂花树上,跳出几只雀儿,它们吱吱鸣叫着蹿向天空,也将我的视线拉向大院的屋脊。屋脊上那些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麒麟等雕饰物栩栩如生,好像随时可以跳下来和我们诉说一番,但我实在不知道该跟它们说些什么……

新闻推荐

秸秆存“银行”废料变饲料

□本报记者文莎10月16日,在位于荥经县新庙乡常富村的黄牛养殖基地,工人们正把新收的玉米秸秆切碎,然后打包、发酵,用于喂...

荥经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荥经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2019-10-23 06:18
评论:(姜家大院 一座清代豪宅的百年兴衰(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