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闻 安塞新闻 延长新闻 延川新闻 子长新闻 志丹新闻 吴起新闻 甘泉新闻 富县新闻 洛川新闻 宜川新闻 黄龙新闻 黄陵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延安市 > 安塞新闻 > 正文

门前建起“聚宝盆” ——记安塞县大棚产业 本报记者刘小艳王垠山通讯员谭志学

来源:延安日报 2015-10-20 08:20   https://www.yybnet.net/

历经几次高潮和低谷,随着技术问题的突破和惠民政策的落实,安塞大棚产业迎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成了这个小县城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项目。目前,全县共有设施蔬菜5.25万座,其中大棚4.04万座,工棚1.2万座,实现产量24.02万吨,产值6.02亿元,棚均收入达到15600元,大棚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致富。

好产业带来好日子

“第四个就是我们家的大棚,我今年也开始种呀。”10月14日,在安塞县化子坪镇河西沟村,一位正在修建水塔的村民指着山下一座大棚满脸喜悦地说。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44座新建的大棚整齐地排列着。

十月的陕北,天已渐冷,刚刚下过雨的山路泥泞不堪,车开过去,不时地还会有淤泥溅起,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人们致富的脚步。

“现在村民一有空就在自家大棚里忙活。”在化子坪镇徐坪村村口,74岁的鲍建富笑呵呵地说,“现在村上大多数家户都有大棚,收入都不错,每个棚一年下来能有个5万来块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出去打工的。”

“这务大棚绝对划得来,市、县、镇都有补助,水电路也都是政府负责,农民自己只需出四五万块,正常经营一年就基本回本了。”村支部书记鲍庆雄说,“就连鲍东风家现在都种上了大棚,憨人都变成精人了。”鲍庆雄口中说的鲍东风从小智力就有问题,一直是村子里的贫困户,如今靠着帮扶政策建起了大棚,挣了钱后还新修了院子、养了猪羊,生活总算是走上了正轨。贫困户张占雄家里现在也种着两座90米的大棚,每年收入七八万块,再过两个月,今年栽下的茄子就可以上市了。

化子坪镇油坊坪村辖6个村民小组,261户,1300多人,建有大棚286座,徐坪村就是其中的一个,靠着***的政策,家家户户开始建大棚,基本实现户均一棚。

“我们这道川大多数种的都是茄子,苦不重,一天干四五个小时就行了。”眼下正是茄子栽种时节,油坊坪村高巨鹏的大棚里,茄子苗早早就栽下了,昨天又刚刚给大棚换了新膜,他说,“种大棚好着了,每个棚能挣个四五万元。”

好效益带来返乡潮

“销路不存在问题,现在蔬菜商都是直接把车开到大棚地里来,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给赚了。”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高流告诉记者,化子坪镇、镰刀湾乡等安塞北川一带大棚种植都选择的是产量高、销路好的茄子,形成了一川一品的品牌化规模,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也返乡回来种大棚。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主要干点装潢工作,后来看大棚发展得不错,就回来了,每年都能挣五六万元。”在镰刀湾乡史川村,47岁的闫忠刚近年来依靠着种大棚,已经在县城里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肯定比打工好,打工断断续续,这个收入稳定。”

“就是靠着种大棚,我们村从以前的懒汉、二流子村变成了有名的大棚村,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村上已经有300多座大棚了。”史川村村支部书记高光荣说,“刚开始是上门求农民发展大棚,现在根本不用做工作,每次新建大棚,都争着抢着要种,有什么新技术,也都舍得投资,积极性相当高,现在大概有二三十户,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到村里开始种大棚了,这就是放在我们农民家门口的‘聚宝盆\’!”

新闻推荐

瞬间月日几名小朋友在安塞体育场玩顶拐运动在当日安塞

瞬间10月15日,几名小朋友在安塞体育场玩“顶拐”运动。在当日安塞县第一小学秋季运动会比赛之余,十多名高年级的小朋友在一起展开了传统“顶拐”运动,个个玩得不亦乐乎。这种根植于基层民间的传统活...

安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塞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门前建起“聚宝盆” ——记安塞县大棚产业 本报记者刘小艳王垠山通讯员谭志学)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