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彦民 王军政 樊琼 本报通讯员 王宇翔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
地处大山深处的革命老区马栏,静静地傍倚在马栏山的臂弯之中,结冰的马栏河从村边潺潺流过。
马栏山位于桥山山脉子午岭中南部,海拔1600米左右,东连陕西省黄陵县,西接甘肃省正宁县,距西安200多公里。这里曾是中共陕西省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习仲勋、汪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战斗过。
近年来,村干部利用网络、微博帮助村民卖萝卜、卖土豆,销售农产品,寻找致富信息,改变村民生活状态,在当地被誉为美谈,引起了全国数万网民及央视等10多家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小山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2月25日,在大山深处的马栏一组“回民村”,记者见到了马栏村委会副主任杨富礼,这位55岁的庄户汉子就是以微博卖土豆出名的马栏经纪人。
搓了搓粗糙冻僵的大手,老杨忙着招呼客人。“今儿,村里正筹划着调整地,给咱马栏纪念馆开春动工打前站哩。”边说边利落地拾掇好了手边的活计。
麻溜的举动,朴实的话语,透着几分精明的目光,一看就是村里的“能行人”。
2011年,杨富礼借助乡干部发自新浪网上一条不到140字的微博,竟然引发全国上万名网友及央视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很快解决了全村310万公斤土豆滞销的大问题。
“其实,这也是逼出来的。”低头呷口茶水,润润干渴的喉咙,老杨打开了话匣子。
村里三百来户千十口人,沿河耕种着5700亩土地。老杨一家4口,除了11亩口粮田还承包着沿河的50亩地。对他来说,“土豆、萝卜是特产,客商上门换现钱”,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
1998年,萝卜丰产,门前收购每斤4分钱。看着一家人眼泪汪汪的样子,杨富礼咬咬牙,雇了辆车拉着自家的农产品出了大山。跑礼泉、走户县、进西安,老杨第一次在市场上开了眼。原来,当地的农产品无人问津、卖不上价,是由于山大沟深与外界信息不通所致。
跑市场、逮信息,一股清新的市场信息风吹进了大山。
“虽说咱村地处大山,可马栏人不闭塞,地膜玉米、青头萝卜、马栏土豆,都有着绿色无公害的名头。”杨富礼如数家珍。
2009年,村上在全县第一家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对马栏山土豆进行了无公害检测和注册。杨富礼和村里的十几个人长年跑市场,不光销售自家农产品,而且成了村里农产品销售的经纪人。
2011年8月,眼瞅着到了土豆销售的旺季,全村3000多吨的土豆还埋在土里,没有一家卖出去。村民急了:“老杨,你外面跑,见识也广,就给咱想个法子。”
为这事,杨富礼跑到西安、咸阳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实地考察,却都没有谈成一个订单。老杨分析:今年风调雨顺,甘肃、内蒙古和周边县区土豆都丰收了,邻近市场饱和,原来靠老客户收购,现在得向外走,把信息发出去是当务之急。
老杨之所以有这想法,只因为他有着“网上卖萝卜”的成功经历。(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运动员跃跃欲试记者王健摄本报讯(记者闫斌)昨日,为期两天的2016年“创森杯”陕西省黄陵桥山山地户外公开赛落下帷幕。来自全国200名专业运动员、2000名大众爱好者在专业组和大众组两个组别...
黄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