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第一中学 冯锐
“少教多学”理念发轫于2004年的新加坡,其思想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近年来该理念被介绍到国内,其理念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一、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少教多学”理念和新课改均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足了文章,且均与“教”和“学”关系甚为密切。笔者认为,“少教多学”理念应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彻底解决中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二、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
现代中学生因为主体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导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面临的困难很大,导致教师在教学方
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迫不得已地使用“填鸭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的低效,很大一部分罪因也有学生的因素。“少教多学”理念的倡导和实施,无疑为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的真正落实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把教师从低效高耗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解放出来,有助于教师切实有效的、集中精力的指导学生的“学”。
三、“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推行“少教多学”理念,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促使教师尽快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当然,“少教”是在教师彻底掌握了学生“多学”的情况下的“少教”。“少教”的背后是教师的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心血、汗水,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四、“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学学科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应该“因生而异”“因科而异”。不同的学科,什么该让学生“多学”,什么该让教师“少教”,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该是“因生而异”、“因科而异”。
新闻推荐
苏绍武同志因病于2012年7月20日在延安去世,享年56岁。苏绍武同志,陕西子洲县人,1956年2月出生,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2月参加工作。生前曾任延安国营南泥湾农场副场长、市农技推广站(蔬菜站)...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