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市级领导包扶的一个个低收入村组,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扶贫开发的动人场景:一批批帮扶项目落实到位,一件件民生难题迎刃而解,一项项惠民措施提升着百姓幸福指数;村里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产业发展了,路平坦了,桥建起来了,电改造好了,沟道治理成良田了……
面对涌动着的包扶热潮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党的扶贫开发好政策,感谢包扶领导的无限关爱!”
包扶“一对一”干群“心贴心”
“民生疾苦常惦记,万家忧乐萦心头。”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延安市的决策者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田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已
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增收,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信念、第一选择、第一行动。为了“科学发展,让延安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这句庄严的承诺,榆林市改善民生的脚步从未停下。
察民情、体民意,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须臾不忘的情怀。在一次次脚踏实地、细致深入的调研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姚引良意识到,尽管近年来榆林市城乡面貌和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改观,但全市仍有44.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
占到农业人口的29%,贫困人口多,比例大……这一点一滴,成为姚引良书记心中久久不能放下的牵挂。
正因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情怀,从今年3月起,结合省委提出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发出扶贫攻坚的“动员令”。抽调1366名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农村开展“一对一”的包扶,决心通过五年努力,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场倾力相扶拔穷
根的战役在圣地延安拉开帷幕,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和谐画卷铺展开来。
这是心系人民的务实关怀。
市委、市政府一声号令,全市39名市级领导闻声而动,身先士卒,不走形式,不做虚活,带着对百姓的高度责任感和真挚情感,沉下心、俯下身,带头
深入到低收入村包扶点,上门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从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真正做到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帮群众所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使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未来。 (下转第七版)
杨博 本报记者李鹏 强国峰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芳)由于近期天气多变,势必对电网造成严峻考验,从8月初开始,延安供电局积极开展设备巡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身、电网及设备安全。该局分成两个小组对所辖变电站、线路、设备进行了巡视检...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