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道小学数学题:一个小学生,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买了双皮鞋用了970元。剩下30元,还爸爸10元,还妈妈10元,自己剩下了10元。欠爸爸490元,欠妈妈490元,490+490=980。加上自己的10元等于990元。还有10元去哪里了呢?
这个问题让人很是迷糊,题目本身是个思维陷阱,解决的关键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找出问题本身的逻辑错误。
这个问题怎看都是这样的,但是实际490+490+10没有意义的。你说的490+490=980,是指现在还欠父母的总钱数,这980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买鞋子的970元,另一部分就是小明手中的10无,因此,980+10得出的结果根本没
有意义,980-10才有意义(买鞋钱),所以没有差10元钱。如果别人问你10元去哪里了,你就问别人这个980+10得出的数表示什么就行了,对方肯定答不上来。
在这里,980与10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把不同意义的量给加在一起,这在逻辑上就违反了“同一律”。这种类型的诡辩就属于偷换概念,数学上称为“套袋式原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特别对于小学应用题教学,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实际意义的理解上,思维的训练要突出四个方面,就能应对或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一是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题意或数量关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二是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
有条理、有根据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说出来,促使思维方法得到巩固和稳定。例如:实验中学有高三学生840人,高一年级比高三年级多1/6,高二年级比高一年级少1/5,实验中学共有高中学生多少人?”可引导学生从问题看、说需知的已知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看、说可知的问题,分别说出解题思路。说思路能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且能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互相启迪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三是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说出列式的依据,可以讲算式中具体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还可以说某一个算式所隐含的计算道理。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重视学生每写一个数学式子的含义,也就不会出现
开头偷换概念的错误,如“某村种大豆105亩,种小麦的面积是大豆的2倍,大豆和小麦共种多少亩?”学生列式:105×2=2210(亩)210+105=315(亩)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步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105”用了两次?等等,这些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教师特别要记住“过程的等待虽然是漫长和痛苦的,但经由痛苦且漫长的思索是甜蜜的”。说算式的过程就是反映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检查学生对应用题的解法是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是训练学生说错题,就是根据错误的算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改变应用题某一条件或问题,使此算式成立。如分数应用题:“实验小学计划购买150套安全教材,已购了2/5,还应购买多少套?”假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50×2/5”,教师先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在讲的过程中发现解题思路错误所在。而后提出要使该算式成立,题目应该怎么改?诸如此类的借题发挥,既能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又能完善学生的思维。
新闻推荐
定于2013年4月1日至7日,延安市物资总公司所属的延安市金属公司、延安市建筑材料公司、延安市机电设备公司、延安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延安市物资开发公司、延安市物资综合公司、延安市旧机动车交...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