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和同事一道前往内蒙,去觐谒成吉思汗陵。成陵坐落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境内甘德利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65公里,这里水草丰美,景色迷人。美丽的乌兰木伦河环绕着成吉思汗陵墓,滋润着这里的草原,陪伴着这位草原娇子。
成陵由七个洁白的蒙古包组成,所以又叫七白陵。陵包里供奉着成吉思汗使用过的遗物,有镶金的马鞍,水牛角制成的硬弓,镶嵌着宝石的战刀。因为蒙古族游牧的习惯,人们将陵做成可移动的,遇到危险的情况,随时可将陵包用车拉走。历史上成陵经历过三次长途迁陵活动。为了防止日本人的破坏,1939年成陵由伊旗迁到陕西的兴隆山,1949年又从兴隆山迁到青海的塔尔寺供奉。路过延安时,毛泽东和朱德敬献了挽联。1954年成陵又从青海迁回了伊旗,当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亲自为成陵选定了新陵的陵址,位置在七白陵的中轴线,距七白陵遗址北大约500米的地方,由国家投资修建,以后又经过三次较大的修建就成了现在的成陵。
成陵是由主殿、后殿和两个副殿组成,从远处看好像是一只展翅的雄鹰。陵殿呈八边形,圆形屋顶,天圆地方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主殿供奉着一尊成吉思汗的汉白玉塑像,墙壁上用绘画记录了成吉思汗四十几年来统一蒙古,三次西征,统一中国的历史。后殿是祭祀的地方,我们来时,恰好有一个蒙古家族前来祭祀,大约有四十多人,祭祀活动由守陵人主持。前来祭祀的人虔诚地跪拜在祭祀台前,守陵人用蒙语咏颂着祭词,可蒙语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听导游说守陵人是很受蒙古人民尊敬的,守陵人世代相传,现在的守陵人已经是第38代了。700多年来,守陵人虔诚地守护着他们的英雄,陵前的长明灯,一直没有熄灭过,即使是战争年代,在三次迁陵的途中。这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做到,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蒙古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成吉思汗用他毕生的精力,统一了蒙古,率领他的子孙,发动了三次西征,建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率领当时仅有100万人口的蒙古民族,占领了当时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这在历史上是没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够做到的。
铁马金帐是世界上唯一再现成吉思汗铁骑的大型军阵。类似兵马俑,但不是出土的。我久久地停留在一张地图前,思绪万千,那是拿四张牛皮绘制出来的成吉思汗亚欧领土的版图。在这张地图前,作为成吉思汗的子民是一种荣耀,所有的箪壶食浆、犒赏三军、兵戈铁马,所有气势宏伟的词给了这张地图都不为过。世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拽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再见了,美丽的伊金霍洛。再见了,神奇的成吉思汗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瑞)5月21日至22日,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呼燕带领调研组来榆林市考察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延安科技馆、南市街道七里铺社区、后孔家沟宝塔区山地苹果科普示范基...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