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种植户们抱怨小番茄、西瓜等产品存储难,不少产品遇上销路不畅时,冯建欣一边帮他们装箱,一边说,这个困难就目前而言,以一个乡镇的能力一时还难以解决。不过,建一个冷库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解决这个问题,增收就会受到影响,群众种大棚的积极性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培育一个地方的主导产业,没有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几乎是空谈。这一点,在张湾子村的产业培育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冯建欣给我举了两个村民的例子,来说明土地流转工作的艰难。村民张洪有两小孩子,母亲也跟他一起生活,生活的担子很重。传统种植玉米3亩,收入很低。他一算账,要是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年每亩要损失1200多元。土地流转?他坚决不干。冯建欣多次跑到他家中做工作,一笔笔给他算收入账:只要你把土地流转出去,支持了全镇的大棚产业,你就有优先承包大棚的权利。一个大棚一年收入5万多元,这是由先期承包者的收入证明了的。再说,两茬大棚种植后,余下的时间照样打工赚钱。并带他到承包大棚的现场观摩和深入了解,最终他才把3亩土地流转了出去。他承包了大棚,并强调,他流转出了多少地,就要承包同等面积的大棚,他不想吃亏。村民张春庆也是如此。在耐心做通思想工作后,流转出2亩土地,承包2个大棚。
张建欣说,就靠耐心说服教育,全村共流转土地380亩,基本上做到了集中连片,大多为川台地,能建高标准大棚50个。镇上计划在该村发展大棚76个。目前,全村千头猪场已建成投产,5万只蛋鸡场计划建2个,一个已建成投产,一个正在建设中。他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如果这些计划都实现,光大棚和养殖业的纯收入就可以达到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300元。
在总结跟农民打交道的感受时,他这样说:“农民不相信你说的,重在看你做的事。没有耐心,不能沉下心来,没有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上,不顶事。眼下,伴随着产业的起步、壮大,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也就是一个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解决不好这件大事,产业的发展没有出路,甚至还可能夭折。”
张湾子村1211口人,退耕面积达到人均8亩,口粮地人均2亩。去年,治理沟道地300亩,人地矛盾并不突出,交通便利,具备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良好条件。
王建财2011年被选聘为铁边城镇的村官,当他9月份被选派到张湾子村当村支书助理时,该村没有产业,村民们沿袭多年来祖辈们广种薄收的耕作模式,在山地里种植杂粮、玉米和土豆等作物。农闲时,打零工赚钱。这是当地普遍的生活方式。
王建财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村上有个叫李向农的人,种10亩山地玉米,一亩收入500斤,最多可卖50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3000元。退耕还林补偿款,他家退耕48亩,可得4500元。养一头猪,可卖1000元,春秋两季农闲打工,两劳力可挣7000元左右。这家人一年的毛收入有2万多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占到村里的中等水平。
由于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和科技手段,现实的收入虽然微薄但相对稳定得多。因此,村民普遍难以养成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科技技能,致富手段更少。这种局面到了2011年迅速得到改观。吴起县从甘肃引进了双垄全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首先在川台地推广,然后再到山地试种。第一年试种下来,山地梯田地玉米亩产1000斤,川台地亩产可达1400斤。与传统耕作种植的玉米相比,产量增加了一倍,收入也增
加了一倍。为了顺利推广这门新技术,由县农业部门免费机械开垄,提供地膜和种子,农民新法种植,几乎是零成本。
就是如此优惠的推广新法种植的条件,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观望和怀疑的人不少。同样拿李向农的变化来说,一开始推广新法种植,他并不接受。他说:“你们说得好是好,但我心里老是没底。”他对现状很满意和知足,不想“瞎折腾”。副镇长冯建欣谈到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之难时,深有感触。为了让李向农接受新技术,他把李向农拉到典型引路的农户那里现场观摩,听人家解说新法种植的好处,细听人家的收入账,李向农才渐渐想通了。但在动员他土地流转时,他又担忧起来了,怕在中间吃亏。他担心流转的土地承包费,可能会让乡镇干部从中渔利。在乡镇干部的动员下,今年他新法种植玉米8亩,剩下的两亩种杂粮,两项收入1.2万元。土地流转出去了,他承包了一个大棚,一年种两茬,收入5万元。改变了耕作方式后的农民都如李向农一样,收入大幅度提高。李向农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新购置了家电、机动车辆和铲车。李向农感叹:“地膜玉米保墒情,玉米长势好,产量高。以前不懂这个,也不清楚效益究竟有多大,要一下子转过
弯来接受新法耕种,确实难。”目前,全村共新法种植玉米1300亩,占到全村口粮地面积的一半。
吴起县的农民种植大棚,几乎是零成本,承包大棚户每年只出一点土地流转费。建标准大棚,每个大棚政府补助7.7万元,水、电、路全由县政府帮助解决。这样的优惠条件,在全市并不多见。冯建欣告诉我们,去年全镇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大棚26座,全部集中在了张湾子村,由18户村民承包。采取协会+农户的经营办法,把农产品的销售延伸到宁夏、甘肃和当地各大超市。大棚推广的成功,增强了干部和群众发展棚栽业这项主导产业的信心。
来到张湾子村,不得不看一个高起点的养殖合作社,这就是千头养猪场古城裕农民养殖合作社。该场创办于2012年,投资520万元,是一个集棚栽业、养殖业、沼气利用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现代环保型农业园区,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循环新模式。坚持“以养补种,以种促养,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的企业经营理念。以解决移民搬迁户就业为目的,注重技术引进。目前,已引进发酵床养殖技术,提高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引进美国优良种猪,并且实现了自繁自育,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该合作社吸纳社员103户,年存栏生猪可达1000头。已出栏生猪1500余头,生产新鲜蔬菜38万斤,成了带动当地发展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去年生猪价8.9元一斤,虽说卖出不少生猪,但目前还没见利。今年存栏843头,但市场价下滑,不敢卖出去。如果能达到去年的行情,今年就能翻身,收入60多万元没问题。
这位负责人说,他非常感激各级党委、政府对他的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90平方米的圈舍养猪25头的,圈舍补助1.5万元,以此类推,扶持的力度非常大。他
说,没有这些优惠条件,根本办不起规模这么大和起点如此高的企业。据了解,在该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村上25到50头养殖规模的就有35户,散养户更多。
与该合作社毗邻的就是该村连片的高标准大棚。在一张挂在大棚门口的“日光温室大棚明白牌”上,我们看到了上面写有承包户李向振的名字,种植的品种为小番茄,技术员叫齐利儒,政府包抓领导为副镇长冯建欣,政府包抓干部为村官王建财,还注明有播种时间和预计上市日期。整个大棚的动态管理,一目了然。
记者前去参观时,几个小番茄种植户正在装箱准备投入市场。正在大棚里忙着装箱的齐生芳举起她沾满了菜锈的双手,说:“这活,苦啊,要挣点钱真不容易。”提起商品的销路,她很乐观。产品大多远销外地,县城就近销售的更多。有的批发市场给价低,她甚至想亲自摆摊在大街上叫卖。她称:“赚的是辛苦钱,价那么低,谁卖给他们?我宁愿亲自跟市场见面,找赚头。”“实在卖不出去?也不怕,有我们的副镇长冯建欣,看我们不敢把东西全拉到他办公室去。”这句玩笑话,谁都能听得出来。冯建欣也笑道:“拉就拉来吧,反正是政府指导你们种的。”
羊肉臊子剁荞面,再普通不过的吃食和家常便饭。可早在1935年10月18日,对于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张廷杰家来说,这碗热气腾腾羊肉臊子剁荞面可是招待客人最好的东西了。他们并不知道招待的这位客人是谁,看到客人连吃两碗,赞不绝口而格外高兴。客人就是毛主席,他感叹道:“一年啦,还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从此,这种美食声名远播。
当年村子只有10户人家,如今发展到1200多人,打工的270多人。2011年以前,村民们固守着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普遍种植小杂粮、玉米、土豆。村上并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村民增收无望。自2011年开始,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强力推广双垄全膜覆盖玉米种植,大力发展大棚业、养殖业,初步走出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村民增收渠道增多,并且有了可靠的产业支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耿永生记者郑鹏苏舟)高考在即,为了给广大考生营造一个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市交警支队一大队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了高考期间道路交通安全保畅工作实施方案,高考期间各考点沿线施工单位施工...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