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喝延河水、吃小米饭成长起来的,延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新西行漫记——重走斯诺之路”的闭幕式上,记者有幸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秉和先生。现年62岁的周秉和已经是数十次来延安了,谈及他与延安的缘分,周老仍然激动不已。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拉开了帷幕。从1969年到1970年初,全国共有500多万知青奔向了农村。像我一样来到延安的知青就有28000多名。这里有邓小平的女儿、邓拓的女儿,还有很多中央领导的子女都要插
队,谁也不能搞特殊。”时隔40多年,周老对当时在延安农村插队的日子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延安的落后状况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初到陕北,周秉和与知青们一时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住的是又黑又暗的破旧窑洞,吃的是小米饭,有时甚至要吃糠面。“那时大家都是十六七岁,刚从学校出来,没吃过什么苦。很多人适应不了这样的艰苦条件。”当时的周秉和也向伯父周恩来写信抱怨过。总理给他回信时嘱咐:一定要坚持下来,向老区人民多学习,向贫
下中农学习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精神。遵循总理的叮嘱,周秉和与知青们克服困难,再也没有喊过苦字。
虽然条件艰苦,但善良热情的延安人民还是给周秉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老乡心疼我们,苦活累活基本不让我们干,有的老乡还把自己家里积攒下来的鸡蛋、猪肉给我们吃。”1971年,周秉和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延安的情况。总理得知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后十分关注。向毛主席汇报后,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延安人民和延安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在政策和
资金方面给予了延安支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延安当时贫困落后的局面。谈到这些,周老先生一脸的自豪。
“我16岁的时候就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教会了我吃苦耐劳和感恩奉献,这段经历让我成长、成熟,让我永生难忘。我对延安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延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回到家乡总会有不同的感受,为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周秉和动情地说。他希望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实现“延安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晓东)没有隆重的典礼场面,没有领导嘉宾剪彩、讲话,以往常见的地毯、彩旗、拱门、鲜花、礼炮全部不见踪影。一条祝贺公路通车的横幅,外加几块展示建设者风采的展板,建设主管单位的领导乘坐...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