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浪
“苹果树就是我们的‘脱贫树\’‘致富树\’和‘幸福树\’。”这是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村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苹果是该村最引以为傲的一项支柱产业,他们逢人便夸。
后孔家沟村全村75户,285人,苹果面积1120亩,户均约15亩,人均约4亩,其中750亩挂果园全部通过有机认证。2016年该村苹果亩产2000公斤,实现苹果总产达1500吨,产值7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村子,在80年代却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因为穷,当时村上有20多个年轻后生没钱娶媳妇。1999年,搭着退耕还林的顺风车,村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果树已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户均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红火,全村没有一户贫困户。
该村果农张德仁高兴地说:“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家靠着25亩果园,不仅给儿子娶了婆姨(媳妇),还在城里买了房子。”
“我们村现在的变化放在以前真的都不敢想,现在村上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光景过得不比城里人差。”该村支部书记崔志海得意地说。
近年来,宝塔区立足资源优势,紧抓精准脱贫攻坚的重大机遇,把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苹果产业成为支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强势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如今的苹果树已经成为农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2015年以来,宝塔区每年列支果业专项资金800余万元,用于发展苹果产业,帮助贫困户早日过上好日子。
川口乡申庄村村民姬乃成2016年被评定为贫困户。2016年以来,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姬乃成逐渐拾起了信心,整个人也乐观了许多,家里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果园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人的努力下,今年有10亩果园挂果了,看着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现在真的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今年光靠苹果就能卖两万八千块。”他笑着说。
据悉,2016年宝塔区果业收入20万元以上的果农有1800余户,收入10~20万元的果农有2400户,收入5~10万元的果农有1.2万余户,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65%以上,预计2017年,果品总产将达33万吨,产值13.5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共产党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每时每刻总是警示自己不要脱离群众。1937年1月13日下午,延安城的老百姓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三角小旗,冒着严寒,热烈欢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共产党人和陕北群众紧紧地连...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