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是延安市棚改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015至2019年,宝塔区棚改累计开工16988套房子,帮助约594508人“出棚进楼”。随着棚改的推进,棚户区居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环境美化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居民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棚改也有效的拉动了消费需求,带动了延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9年是新的棚改三年攻坚计划的过渡年。来自宝塔区棚改办消息显示,今年预计投资8个亿,开工建设1150套住房,计划帮4025人“出棚进楼”。
共圆安居梦迎来新生活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一些城市居民住进崭新明亮的新居时,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住在低矮破旧的棚户区。
棚改让居民们笑逐颜开,棚户区改造不仅让棚户区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小平房,他们更因居住条件的改善迎来新生活。
年过七旬的白生辉老人曾居住在宝塔区桥沟镇麻塔村棚户区中,他曾一筹莫展地对记者说:“我最怕过夏天,一下雨,下山很不方便。”白生辉老人家所在的棚户区,房屋低矮破旧,上山的道路也没有经过硬化,路面泥泞。很多居民家中都没有独立卫生间,在寒冷的冬日需要到屋外使用公共厕所。再见白生辉老人,已是两年之后,他搬进了宝塔区小南沟安置小区。住进新楼房,一改初识时的眉头紧锁,白大爷脸上绽放出笑容:“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心情好了,白大爷还和小区的同龄人学跳起了广场舞,看起来年轻了不少!
在小南沟安置小区,一幢幢楼房整齐排列,小区环境整洁,居民们悠闲地享受着搬进新居后的美好生活。过去在寒冷的冬天要靠炉子生火取暖,如今全是天然气,家里干干净净。一直无业的曹大姐参与到小南沟社区工作中,有了稳定的收入;在枣园村开餐馆的夫妻俩把生意带到了小南沟社区,还通过社区申请到了创业贷款。
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不仅可以帮助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还可以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实施棚改,既改善了延安老城区人居环境,也引导部分人口向城市外围转移,促进新区发展。
棚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棚改有效带动投资和建材、装修、家电等消费,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棚户区改造部分片区内留有文物古迹如杜公祠,西北局旧址等。在杜公祠旧址区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同时,结合对文物的保护及其文化价值的开发完善项目规划,做好旧址的修缮改造,创办了“杜公祠”观光点,对征收用地进行商业开发建设,将杜公祠打造为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都市文旅综合体。棚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面貌,也带动了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
同时将棚改搬迁腾出的空间,用于规划建设农贸市场、社区医疗机构、公交首末站等基础性项目,以及扩宽城市道路等功能性项目,为市民的生产、生活、休闲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从改造杜公祠,西北局旧址等历史文化片区及风景名胜区,到西北局旧址公园、杜公祠等风景旅游区,真正让城市与自然相互融合。通过实施棚改,从而实现了“城市功能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人民生活由安居到宜居”的转变。
资金筹集是棚户改造的重中之重,据记者了解,宝塔区区委、区政府通过申请贷款、争取基金、中央补助、财政自筹四个方面筹措,围绕棚改政策,紧跟计划申报、资金申请等各方面时间节点,做好与经发、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沟通对接,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同时,抓紧编制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并跟进沟通协调,按照银行融资政策要求,抓紧准备好贷款资料。2012-2016年项目,总投资65.7亿元,落实资金59.4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28亿元,贷款49.92亿元,基金3.99亿,融资租赁筹集3.25亿元。为棚户区改造顺利实施做好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塔区副区长贾君亮表示,未来将切实抓好棚改项目建设。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棚改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格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让更多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将依法依规控制棚改成本,严禁大手大脚花钱,严禁违规支出,确保按合同约定及时偿还棚改贷款;将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围和标准,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不盲目举债铺摊子;将因地制宜推进棚改安置,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应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给予群众最大的选择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雪吴照峰)4月17日,延安市宝塔区政协对区融媒体中心工作进行专题视察。区政协主席朱国龙参加。视察中朱国龙指出,区...
延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