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沟造地,被视为延安人民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创新之举。2011年10月、2012年7月和去年1月,本报曾分别以《千沟万壑变良田》、《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延安实践》为题,报道了陕西省延安市的这一做法。
又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延安市的治沟造地工程有什么新进展?去年7月,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治沟造地工程是否经受住了考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次来到延安进行专题调研采访。
暴雨来袭彰显治沟造地“神奇”
去年7月,延安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涝、滑塌、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一个月内,全市13个县区
均遭受强降雨袭击,延川县降雨达613.4毫米,是历年同期的5.8倍,宝塔区降雨达576.2毫米,有6个县区24小时降雨量100毫米以上,达到大暴雨量级。强降雨造成山体滑坡,房屋垮塌,道路冲毁,农田毁坏……
“沟道里新造的地,能经受住持续强降雨冲击吗?”因为记者知道,陕北小流域的千沟万壑,一直是天然的行洪通道。如今这些沟道被推平成为耕地,遇到这么大的强降雨和洪水来袭,是否会造成灾害,是否会前功尽弃?
说起去年的暴雨,正在地里忙着种地膜玉米的子长县马家砭镇西沟村村民景福华说,让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村里在两座山塬之间新造的平平展展的300多亩玉米地。雨下个不停,他就挽着裤脚、打着雨伞,隔三差五地到地里转悠。
《农民日报》记者申保珍焦宏刘艳涛
“一是看看新修的排水渠是否行洪顺利,有没有水漫玉米地的危险;二是看看生态护坡是否牢固,有没有滑坡堵渠的可能。”
“有危险吗?”
“你还别说,玉米地里虽然有积水,但还没有把玉米淹了,因为山上下来的洪水都从排水渠流走了。去年我家每亩新地收入至少1500多元,是原来坡地的好几倍呢。”
延安市治沟造地办公室主任张强说,暴雨过后,我们对全市治沟造地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虽然也遭受不同程度损失,但总体上经受住了持续强降雨的考验,全市12.6万亩治沟造地面积中,只有2.7万亩受损严重,主要是田面被洪水冲开壕沟、生产道路被冲毁,其余10万亩只是不同程度存在积水,小面积沉降后
边坡表层滑坡等问题。
去年强降雨,延川降雨量最大。其中7月3日至13日,11天时间内,延川县梁家河流域出现20年一遇洪水2次,10年一遇洪水3次,但上千亩坝地内积水很少。“是这些排洪渠解决了洪水的出路问题。”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指着沟道中一座座堤坝和完好无损的石砌排洪渠告诉记者,“我们村在治沟造地中,严格按照市上要求,全部修了石砌的防洪堤坝,即使山上来的水量大,堤坝也可以拦截,更何况,沟道里还配置了溢洪道、排水渠,就算遇到大洪水,也完全可以排出去。”
治沟造地工程能经受住持续强降雨考验的关键,是延安市在治沟造地工程施工中,坚持了科学规划、设计和高标准要求。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伟孙晨籍)11月6日上午,全省重大文化项目文安驿文化园区主体工程竣工观摩会隆重举行。陕西省政府副省长白阿莹,省政府副秘书长杨长亚,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周魁英,...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