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悦教授(中)实施椎间孔微创手术
专家的“定神针”让死神望而止步
2014年8月14日下午,刚做完髋部骨折手术的张某被平移至转运车上,突然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心电监护仪上血压、心跳骤然下降。在场的医护人员一边抢救,一边通知重症医学科及相关专家紧急会诊。眨眼间,重症医学科中医大一附院帮扶专家郑振教授就赶到了。这时,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郑教授询问手术过程后,当即对患者进行了药物注射抢救,紧接着进行了电击除颤,病人瞬间有了微弱的心跳。正当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时,突然患者心脏再次停止了跳动。经超声检查,胸腹腔均无致命性病因。郑教授根据经验推测,患者大面积肺栓塞的可能性极大,生还希望渺茫。当这一念头还在脑海中浮现之际,病人髋部伤口突然出现渗血,这是血凝功能障碍的征兆,大家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上。郑教授临危不乱,依然镇定地说,“探查伤口!”“准备二次除颤!”“通知血库速送血浆!”经过科学周密的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送入重症监护室,当日凌晨3时恢复了意识,后被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并康复出院。
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创建于2014年5月。这支年轻的团队在中医大一附院的帮扶下,初出茅庐就展现了不凡的魄力,成功开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动脉压监测、血液净化治疗等一大批新业务、新技术,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望的生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抢救危重病人119人,为濒临消亡的生命开启了新的征程。
1月29日,延安2015年第一场大雪飘洒了两天后,悄然放晴了。消雪的寒冷让人手冻脚麻,还没到上班时间,延安市人民医院挂号窗口就排起了长龙。来自定边县的姚先生说:“父亲多年来一直腰腿疼,跑了很多医院,查不清病因,听说这里有国家级专家常年坐诊,就专门跑过来了。”
自2013年下半年中国医科大学对延安市人民医院实施医疗业务托管以来,由医科大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对延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等12个学科在医疗技术方面进行帮带,从而让姚先生这样慕名而来的询诊者络绎不绝。2014年延安市人民医院门诊量首次达到了39万人次。延安人自豪地说:“尔格看病见个全国级名医可容易了!”
“一所医院光会看病,不注重科研与创新,只能成为看病匠。”这是超声科张建蕾主任对现代医疗技术的思考与理解。
超声科被誉为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过
去,只停留在注重检查结果上,其功能得不到合理运用。在中医大一附院专家的引领下,这一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超声心脏检查,一般是通过胸部扫描获取心脏病灶信息,但由于受胸腔、肺气等影响很难获得清晰图像,影响了检查结果。为了攻克这一缺陷,张建蕾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了“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应用价值探访”科研攻关。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将超声探头从食管插入,直接贴在心脏后方,从后向前观察心脏、血管和血液动力学情况,排除胸腔、肺气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以便获得清晰图像,提高对心脏、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心脏手术提供支持、超声监测与评价。这一技术获得了成功,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填补陕北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荣获201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创市人民医院在科研领域的先河。
学科建设的强势推进,使一批特色业务形成优势。骨一科病区不断拓宽诊疗
领域,开展了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10项新业务和重大疑难手术。家住延川县杨家圪台镇郭家塬的郝延岗,自幼患有脊柱侧弯病,侧倾角达46°,致使腿脚发麻,一个26岁的小伙子竟连一桶水都提不动。家人领着他跑了省内外多家大医院,手术难度大,费用高。几经辗转后来到市人民医院,中医大一附院朱悦教授耗时8个多小时,为他做了“脊柱椎钉棒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身高增加了4cm,走起路来和正常人一样,根本看不出他曾做过矫正手术,费用还比其它医院少花10万多元,家人非常感激,专门为朱教授送来了一册延川的剪纸。
专家名医的帮扶,优质资源的引进,使市人民医院形成了技术创新、科研强院的浓厚氛围。2014年全院申报省、市科研基金项目21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70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期刊发表1篇。国家级非核心期刊发表51篇,省级期刊40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张建蕾探索业务新技术
借“东风”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乘势崛起
新闻推荐
一条微信在网上热传,也让市民蒋女士感同身受。她说,自己在子长一政府部门工作,丈夫在延安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周回一次家。儿子今年4岁了,上幼儿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只能靠她。孩子放学时间一般在下...
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