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翔 杨静
延川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拟定了什么路径?通过哪些举措吸引企业投资?如何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
记者:延川县在发展过程中遵循怎样的工作思路?
刘景堂:延川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现代农业富民举措,围绕扶贫工作到户到人的思路,以农业稳定为基础,开展一批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项目,逐步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
一是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两联一包”和“千名领导包扶、万名党员联户”扶贫机制建立之后,我县干部群众抓机遇、思发展、盼致富的愿望强烈,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高涨。二是近年来实施的黄河饮水、延延高速、沿黄公路、治沟造地、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大力实施了“能源化工强县、现代农业富民、文化旅游兴业”产业开发战略,工业一区三园建设取得突破,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园进一步做大,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兴起,产业日趋壮大,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认为延川县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哪里?
刘景堂:我认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加快镇村综合改革,重点抓好产业开发,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一是要继续加强“一城两镇七社区”建设,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同时配套产业,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能“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二是要突出产业扶贫,着力实施“1225”工程,让群众通过1座大棚、2亩苹果、2亩基本农田、5亩红枣增收致富。三是要深入推进“千名领导包扶、万名党员联户”活动,进一步夯实包村联户责任,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机制,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扶贫项目和资金,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五是广泛动员各企业和县内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困,努力形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陕西省提出在2018年实现脱贫,延川县的目标是在2017年底摘掉贫困县帽子,从现实和未来看,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贫困县脱贫致富已经指日可待。
记者:延川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哪些举措吸引企业投资?如何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工作?
刘景堂:相比于其他县区,延川经济总量依然较小,财力不足,产业开发还处于成长期,且前期投入较大,短期内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而且群众普遍缺乏致富能力,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较多,其中特困人口集中在黄河沿岸的土石山区,生存生产条件差,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找到合适的产业,我们也进行了一番思考。在整个经济产业建设过程中,根据群众的需求,按照实现脱贫的要求来设置我们园区建设的整体思路规划。
当然,经济发展不能忽略生态保护,陕北近年来居住环境变化很大,但环境承载能力还很脆弱,所以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恢复这样的老路。对此,延川在工业规划上主要以三个园区为主,如文安驿清洁能源园区、永坪化工园区、马家河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持续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也能实现产业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延川县已经落地了4家企业,今年投产3家,目前已经开始动工的7家。
记者:延川一直在着力打造文安驿文化景区项目,这对当地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刘景堂:延川县的发展一要靠文化、二要靠搞旅游。怎么把文化转化成延川县的文化经济产业,建设幸福延川?支柱就是“文化旅游兴县”战略。目前打造的重点一个是黄河乾坤湾历史文化景区,另一个就是文安驿文化景区。文安驿有着1500年的历史,兼具窑洞文化、驿站文化以及知青文化。在文安驿、乾坤湾这些文化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在延川打造三个体系: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系、作家文化的展示、传承体系以及知青文化体验体系。通过这三个文化体系建设,把我们延川最古老的、最原生态的文化展示出来,致力将延川打造成为文化大县。
记者:近期,由于石油、煤炭等传统产业经济的下滑趋势,对延川县的发展有影响吗?
刘景堂:总体而言,影响肯定是有的。但今年整体增量还在预期之内,目前我们县的经济增速达到9点多,比全国增速还高,排在延安市十强县第一名。不过发展压力依旧很大,希望能通过后期LED投产,拉动经济增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梦婷刘曌琼)9月20日上午,文安驿古镇文化园区开园暨全国文学艺术家采风体验签约仪式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正式启动。文安驿文化园区项目规划面积约27公顷,由延川县与陕西旅游集团、陕西大美...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