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岩
5月14日,在2015年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全国“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延安市曹建成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曹建成家庭共39口成员,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初冬季节,记者来到延安慕名采访全国“最美家庭”的曹建成一家时,延安市妇联主席刘晓勤这样评价:“这是一个和谐、欢乐的艺术之家,他们为人忠厚诚实、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热心公益事业,是在全市评选出的1400户‘圣地最美家庭\’中的杰出代表。”
忠厚诚实 曹老是个热心肠
曹建成是延川县杨家圪台镇下佛崾村人,今年93岁,妻子呼玉梅,今年87岁,两人1946年结婚,携手走过近70年的风风雨雨。
曹老一生务农,给人打过长工,揽过短工,也当过红军(后失散回乡)……苦日子虽然使他早年便尝尽人间冷暖,但也让他明白了热心助人彼此关怀照顾的处世之道。曹老解放后30年间一直担任生产队长和村支书,他们老两口都热心集体事业,能吃亏受罪,总是把自己的窑洞、新铺盖腾出来为下乡、驻队干部用,宁可自己受点罪,让自己的子女吃粗粮,也要把细粮留给干部吃,且不收分文。他们对下乡的干部好,对邻里乡亲就更不用说了,杀猪吃肉时,一定要把邻近小孩都叫来一起吃。就连串乡做生意的货郎担、要饭的,看到他们困难也给管饭吃。
扶危济困,热心助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自长子曹伯植在延安创办起中小学校和艺术学校后,曹建成夫妇对厨师、学生、年轻教师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每当放假回来,孩子们都要先去看看他们的爷爷、奶奶。
乡亲们都说曹家人的好,困难时期吃过老人儿女带回来的糖果、点心等稀罕食物,穿过送给他们的旧衣服,遇到病灾金钱上的帮助也不少。现在生活好了,大家不愁吃、不愁穿了,经常能看到曹老一家编排的说唱节目送戏下乡。
今年6月22日,曹建成一家老小回到延川县老家,为乡亲们举办了一场“感恩父母,回报乡亲”公益演出说唱音乐会获得了轰动效应和好评。当时,在现场观看的一位文化局干部即兴感慨发言:听着陕北人最爱的说书,唱不尽陕北人的忠厚和善良,美好的情感在艺术里升华;看着这一家咱身边的好人,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一家子都是正能量,个个值得咱学习。
民间艺术 全家老小来传承
曹家兄弟姊妹六人,有五个是搞艺术的。老大曹伯植今年也有68岁了,是一级编剧,曾担任过延安市歌舞团团长职务;老二曹伯祯是长笛、萨克斯教师;老三曹伯涛为一级作曲家;老四曹伯炎为一级演员;小女曹雪琴是二级演奏员(古筝、古琴);唯有大女儿曹雪娥因身体条件所限,未搞艺术,是语文教师。他们的子女、儿媳、侄子、外甥,有的搞文化产业、琴行及演出服装设计,有的还办影视传媒公司拍摄电影。
“陕北人爱陕北说书,是爱到骨子里的”。曹伯植给记者介绍他家情况时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全家39口人,16个专门或者兼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光拿到国家一级、二级艺术高级职称的就有6个。作曲、演奏、表演,虽然特长各异,但都离不开陕北说书这个“大匡匡”。
“艺术要传承,更要创新。”这是曹家儿女的共识。现在,四儿子曹伯炎、甄三梅两口子已经是陕北说书创新的代表人物,他们将说书道白改为普通话,行腔又归于陕北韵,让陕北说书登上了国际舞台;在大哥作词,二哥作曲的齐心协力下,曹伯炎夫妇把《侨胞祭祖》、《延安新貌》等新唱段搬上了舞台。曹伯植还先后编著出版了《曹伯植陕北说书文集》、《陕北说书传统曲目选编》等系列著作,创办了艺术学校和影视传媒公司,当选延安文化研究会第一任会长。曹伯植认为,说书已经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让它不消亡,就得常写常新,把新時代的精神写进书里去。
2014年,曹建成一家编排的说唱《合家乐》在参加全国第七届家庭文化艺术节上获奖并名列榜首,他们的表演让大家在感慨其艺术成就的同时,对这个和谐家庭更是刮目相看。
新闻推荐
华商报社总编辑鲍剑对话榆林市市长陆治原榆林 今年煤价下跌正是黄金转型期华商报社社长、总编辑对话十市长
近十年来,榆林是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但有人说:有资源,谁不会弄?还有人说,榆林煤老板只是有钱,都是土财主今年以来,煤价平均每吨下降二三百元,好多煤矿都停产...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