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黄土高原明媚的阳光,倾洒在志丹大地上,给将军故里、红都保安镀上了一层鲜艳而又辉煌耀眼的亮色。志丹县城河滨公园里嬉戏玩耍的儿童、闲聊漫步的老人,城镇里忙忙碌碌的行人、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们,他们沐浴在这春日的阳光里,脸上荡漾着的是物质富足、精神充实的人们所特有的那种安祥与幸福的微笑。
显然,他们的安祥与幸福不是毫无缘由的。快速推进着的县域经济、普遍提高了的城乡生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渐美化的人居环境……志丹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全县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自信。
“十一五”期间,勤劳朴实、勇于创新的志丹人民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战略,依照各项工作在“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上名次”的标杆,奋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艰苦奋进,艰难创业,和谐志丹气象万千,红都大地精彩纷呈。
这五年,是志丹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志丹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7%,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全县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人均超过137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4.2倍和4.1倍,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六年跻身于“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行列,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县”、“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
石油工业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充分显现,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境内原油年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全县以石油工业为支柱、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等为补充的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县域工业步入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新阶段。以果业、草畜业、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迅速壮大,果园总面积达到11.4万亩,养殖专业户达到1673户,大棚和弓棚总量达到7671棚。旅游产业起步发力,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速度仍在加快,质量不断提升。
双河乡南岭苹果种植户邢志岗,数着手里的钞票,掩不住满脸的笑容,“我这一年光侍弄这些苹果就能赚个十来万。有了这些‘摇钱树\’,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过去的五年间,志丹人的钱袋子也比以往鼓胀了不少。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8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增长21.7%。手头的钞票多了,城乡居民的房子更加宽敞,私家车也如雨后的蘑菇,在现代化的高速大道上风驰电掣。(下转第二版)
—
柴志应 刘晓媛 本报记者 张兴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向明杨婷婷翟晓燕)近年来,志丹县以广大军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总结探索出一套“1234”双拥工作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响...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