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瑞
——走进革命老区村象咀行政村
象咀村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北15公里处,地处洛河峡谷区,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车子刚驶入象咀村,大大小小绿色的石头山便映入眼帘。这些山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座山形状酷似大象在洛河汲水,故该村取名象咀村。象咀行政村的槐树庄曾是志丹县最早的苏维埃政府土地改革示范点,也是当时的永宁乡政府所在地。苏区第一次土地改革失败后,当时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同志曾在该村的大槐树下做过多次工作报告。村里的老人说,自记事起这棵老槐树就枝繁叶茂,至今大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老槐树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发展。
老槐树下的村民
5月20日中午,当记者走进象咀村的槐树庄时,大槐树下坐着4个乘凉的妇女,她们有的做刺绣,有的做鞋垫,开心地聊着什么,一旁的三个小孩围着大槐树追逐打闹。
坐在大槐树下,象咀村的杨广学给记者讲起了象咀村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杨广学今年59岁,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庄,是象咀村的老支书。说起记忆中的象咀村,杨广学把目光投向了远处的山,他说:“从记事起,村里人住的就是小土窑,而且家里经常没饭吃,经常是隔几天就要去村上有钱人家借粮食。那时村里的路是羊肠小道,要去永宁镇卖东西、买日常用品,通常是早起不见太阳,晚上月亮高挂才能赶回来。因为去镇上需要翻四座山,步行50多里,并且来回的东西都靠人背驴驼,很不方便。”他告诉记者,那些年村里没有电,但是邻里之间的感情都很好,大伙儿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来就围坐在院子里聊天,很是热闹。象咀村在1999年通了乡村道路,2003年通了电,2012年有了柏油马路。现在村里人去城里很方便,除了每天有一趟往返县城的班车
外,村上人有的买了小面包车,有的买了摩托车。杨广学自豪地说:“现在去镇上,坐车或骑摩托两小时就一个往返。”
看到树下聚集的人群,50岁的王建英也拿了小板凳,端了饭,带着孙子来到大槐树下。王建英的儿女们都已结婚,小儿子和儿媳妇在城里打工,孙子没人照顾,所以她帮忙带着。王建英说,小孙子今年2岁,马上就可以上幼儿园了,等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把孩子送回去。她和老伴儿在村上种着十几亩小杂粮,农忙时在家种地,闲下来就去城里打零工。
这些留守在村子里的村民,在忙完田里的农活后都喜欢聚集到这棵大槐树下说古论今。这里俨然成了村民们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的聚集场所。而大槐树则像一个慈祥的老父亲,默默地倾听着他们的诉说。
老陈的小日子
路过杨河村时,62岁的陈继忠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看看。陈继忠家的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8孔石窑。走进院子,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棵桃树,由于今年气温回暖较晚,所以老陈家的桃树才刚刚开花,但这仍让院子里充满了生机。桃树的旁边有一块菜地,里面种着各类蔬菜。老陈说,这只是一小部分,后院还种了很多蔬菜,他的孩子都成家了,在城里住着。每到蔬菜成熟时,他和老伴儿都会挨个往儿女们家里送。他家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是2004年老陈雇人打的,井深78米,当时打井没少吃苦。但是说起井水的质量,老陈立即过去打开开关,不一会儿井水就顺着水管哗哗地流了出来,他凑上去喝了一口,自豪地说:“水的质量绝对没问题,比你们城里水好多了。”说着还拿来碗让记者喝几口。老陈说村里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水井,村民自己雇人打井、买水
管,政府还给补助。
老陈家年年都养猪。今年,他养了4头,不卖钱,到年底杀了分给儿女亲戚朋友吃。老陈告诉记者,他们村上有70多人,但住在本村的不到20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在镇上的采油厂上班,几乎没人出去打工。说起现在的生活,老陈笑着说:“满意,满意着哩,娃娃们争气,所以光景过得都可以。”
像老陈一样,杨河村的村民在子女们有了自己的事业以后,都在房前屋后种些菜,并且养了猪和鸡,平平静静地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象咀行政村,现辖沙圪坨、槐树庄、象咀、杨河、河川、吴家湾6个村民小组,534口人。该行政村没有形成固定的产业,村民收入来源于种植小杂粮和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4800元,其中大部分是退耕还林补贴。象咀村的6个村民小组,在2012年均已改造完成新农村建设,除了沙圪坨距离城镇较远,且居住人口少,没有通柏油路,其它村民小组电、路全通。目前,象咀行政村最大的不便是村民的饮水问题,个别农户仍然要去附近的河里挑水吃。据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积极与县水务局协调,水利部门将会尽快给村里铺设自来水管道,方便村民饮水。
采访结束时,老支书杨广学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产业是致富的根本,我们村由于没有固定产业,所以发展比较缓慢滞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住在村上的以老年人居多,村民都不富裕。下一步,我们将为村上谋划一些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和产业,让村民们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学习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