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灾后重建一周年基层行系列报道
走过风雨
通讯员 刘晓媛 刘元丽
2013年7月,志丹县因强降雨遭受重大损失,许多民居出现坍塌或者严重受损,一部分受灾群众搬进县城,在杨家庄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安家落户。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他们的日子到底过得怎么样呢?
“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
1月20日,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来到杨庄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一进小区,一排排整齐的青灰色六层楼房便迎面映入眼帘。敲开3号楼3单元201
室房门,开门的是63岁的户主马向忠,老人笑容满面、精神矍铄。新房中摆放着沙发、茶几等古香古色的家具,窗台、鞋柜上的几盆绿植长势颇好,为该户新居增添了不少生机。
“我们原来住在杏河镇贺渠村,2013年的大雨把四间土窑洞全部冲塌了。听说县上鼓励受灾户搬到城里住,我们老两口一合计就搬来了。五十几平米的房子,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什么都有,自己才出了4万多元,其余都是县上补贴。听说县城这么大的房子市场上买需要13万多哩!”马向忠得意
地介绍着。
说话中间,一阵阵饭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老马的老伴正在厨房做饭。当谈到搬来后的生活,老伴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出厨房抢过话头:“搬到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做饭再也不用点火烧柴,以前烟熏火燎的日子算是到头了!我们现在用的是天然气,又便宜又干净又方便。”
“出去揽工也方便!”
告别了老马家,我们又来到小区5
号楼3单元201室刘文喜家。一进入房间,首先看到客厅墙上“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今年44岁的刘文喜正坐在沙发上和80岁的老母亲聊天,妻子在厨房做饭,孩子围着沙发玩耍,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老家顺宁镇李畔村土窑塌了,没办法住了,就搬到了这里。住在这里条件好,人不受罪,出去揽个工也方便!(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靖边:投入五亿元“保民生”本报通讯员舒温报道靖边县投入5亿多元“保民生”,把大钱花在了破解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念书难、住房难等“刀刃”上,让城乡居民共沐“阳光财政”。连接靖边县城...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