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老夫妻都生于1930年,妻子姜竹筠1947年6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婚后半年就参军的丈夫高沛霖1949年入党。两位老人的党龄加起来超过120年。
出嫁半年送夫上战场
姜竹筠老家乳山,1946年,16岁的她嫁到海阳市盘石店镇朱兰夼村。丈夫高沛霖是家中独子。勤劳善良的姜竹筠与全家亲如骨肉。唯一“不听话”的事儿,就是总跟着村里的党员出去“开会”。
朱兰夼村地处山区,是胶东的老解放区,党组织发展比较成熟。村里的党组织把姜竹筠当成积极分子来发展。1947年2月,党组织在村里动员年轻人参军,高沛霖也报了名。
走的那天,村里扎起台子,要求家属上台表态发言。姜竹筠自告奋勇上台,说的内容现在还记得:“我送丈夫去参军,保家卫国,打败蒋介石,决不拉后腿。”那时,她当新嫁娘才不过半年时间。
1年后,高沛霖所在的炮兵连在朱兰夼村后活动,高沛霖回家看了一眼,赶巧姜竹筠去给八路军扛被服不在家,等听说丈夫回来了跑回家时,高沛霖已经要走了,分别一年的小两口居然连句话都没说上。
以后分分合合,两个人真正在一起生活,是1965年姜竹筠随军之后,已将近20年。
八旬老人犹记入党誓词
丈夫参军后,姜竹筠被推荐为村里的妇女主任接班人,后来,当了整整18年妇女主任。地要种,饭要做,村里的工作也要管,姜竹筠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打海阳城里时,村里街上都躺着伤兵,姜竹筠就组织妇女回家烧热水、煮鸡蛋,拿着到街上喂伤员吃喝。姜竹筠每天都要挑灯做军装、军鞋。有时候赶着小毛驴到前方送军粮,别人家都是男劳力去,军粮队只有她一个小媳妇,连夜赶路时,半夜偎着小毛驴睡在路旁地上。
1947年6月11日,是姜竹筠终生难忘的日子。党组织发展她为正式的中共党员。宣誓仪式进行得极为隐秘,在村后山一个石棚里。事隔60多年,姜竹筠依然记得当时的入党誓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头可断,血可流,党的秘密不能泄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些话已经成为了生活模式,刻在了她的骨子里。
体重只有70斤的担架员
1947年秋天,姜竹筠参加了担架队。因为长期吃不饱饭加上劳动强度过大,18岁的姜竹筠体重只有70多斤。有一次从村里向十几里地外的乳山司马庄村转移一个伤员,山路崎岖,担架绑绳死死勒在姜竹筠单薄瘦弱的肩膀上,勒出一道道血痕,每走一步肩膀都像是被刀割一样。就这么坚持着把伤员送到目的地,她从此落下了腿疼病,现在不拄拐不能走路。
1950年,高沛霖随部队驻扎莱阳,姜竹筠这才有机会和丈夫见上一面,一年后生下了大儿子。1954年,高沛霖随部队到了福建,这才有机会请假探亲。1965年,姜竹筠正式成为随军家属,被战火分离的两人在结婚近20年后,才正式生活在一起。
知道妻子年轻时吃了很多苦,高沛霖很心疼妻子。现在,两位老人已经四世同堂,每个周末,都有十几个晚辈回来看望两位老人。高沛霖会用自行车推着妻子去买菜,虽然儿子早就买了轮椅,但他们还是习惯自己这种浪漫的出行方式。
YMG记者李珑通讯员孙长青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8月12日,科学发展新亮点记者采访团一行来到海阳亚沙城,虽正值雨天,但一座座已建设完工的亚沙会场馆,愈加显得醒目而大气,建筑主体外形线条色彩流畅、鲜明,就连主题...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